Monday, February 19, 2007
马英九一路走来始终孤独
马英九是很孤独的人,在政坛红尘里,他一直站在孤峰顶上。但在被起诉后,马英九被迫走下孤峰,迎向未知的明天。
从小在父亲马鹤凌期许下,马英九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左传、论语、孟子,每晚十时熄灯,早上六时起床念书,还要练毛笔,他很早就自然地把国家兴亡重责揽在自己的肩头上,对忠孝节义、道德操守,有著近乎执拗般的坚持。
留学返国后,仕途一路顺遂,晚近更成为镁光灯前的熠熠巨星,马英九很努力让自己成为大家所想要看到、习惯看到的“马英九”。维持标准笑容、如做功课般跑步游泳,永远对人彬彬有礼,应对进退不愠不火,谈论远景条理清晰,这就是过去一路走来、众人熟悉的马英九。
事实上,马英九是很压抑的。私底下的他,喜欢讲笑话、调侃人家,一天累下来,喜欢轻松喝个啤酒,讲起话来引经据典、喋喋不休。没有镜头的时候,他会露出“三八”的一面,会随兴引吭高歌、甚至跳起肚皮舞,也会毫无心防和人拥抱,真诚、热切,又温暖。
但是这般真性情的马英九,隔天又会变成大家熟悉的马英九,偶尔开开小玩笑,但大部分时候是“谢谢指教”。在父亲从小教育的“大我”中,马英九选择将自己的“小我”封闭起来;只是这样压抑的结果,有时难免会出现自我冲突,使得有些时候的马英九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下乡走基层,他一双手一双手握,地方党员座谈,他专注聆听,低头认真做笔记,就像一个好学生,努力记下从里到外的大小事情。可是从旁边观察,马英九再怎么认真,和这些地方人士始终有著看不见的膜,虽不致到格格不入,但就像一个鲜明的身影,无法融入背后的风景一样。
有天晚上,跑完十几个行程后,在澎湖青年活动中心的广场,吹著海风,和媒体坐下来聊,有那么一时半刻,马英九两眼望著远处,仿佛在凝视什么似的,穿透了层层暗沉的乌云,却落到了一片虚无里。这时的马英九,显得特别孤独。
对待部属、同僚,马英九秉持著中国古代“士大夫无私交”的观念,和人互动,全部都是公务来往,从不过问私事。相交廿几年的国民党高层有一次私下说,这么多年来,马英九从来没有问过他夫人如何、儿女如何,见面只谈公事。核心幕僚妻子罹癌,媒体曝光后,马英九竟也一句都不问。
偶尔,马英九才会不经意地向幕僚流露出真性情。刚接党主席时,发言系统的主管常会在午夜过后接到马英九的电话,一谈就是好几十分钟;有时主管会发现,马英九是边讲电话边在跑步机运动,和人像老朋友般地聊天、吐吐苦水。但隔天上班,马英九又回复到客气的距离。
对待客卿,马英九显得客气,但对家臣,他就疾言厉色许多。许多在担任党主席之前就追随他的幕僚,有时会被他直言骂到落泪;在老部属面前,马有时也不加修饰,会捶胸怒斥党务改革不力,会不假辞色指责做得不够的地方。许多核心幕僚私下会对媒体露出茫然神色,不知道自己在马英九心中到底是何定位。
僚属如此,遑论政坛同志。除了学界出身的多年友人如刘兆玄、金溥聪、苏永钦、高朗等,马英九在政坛几乎没有朋友;他不交心、不交换、不结盟,不群不党,除了因公必要的往来,他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前年选党主席选举,彻底突显了马英九的人际网路,即使当了一年半的党主席,马英九身边,永远还是依附者多、知交者少。
为了家国大业,马英九或许不在乎政治盟友,但长年专注公务,牺牲了不少与一对女儿相处的时光,却让马英九深深遗憾。一次在媒体人赵少康的节目休息空档,马英九难得地真情流露,跟赵少康讲起女儿,思念之情再难遏抑,旁人无不动容。但收起情绪后,马英九还是一天工作十七小时。
公开对外时,少数让马英九放松的时刻,就是谈论起他景仰的先贤先烈,譬如孙中山、蒋渭水,他会眼神发亮,像个大学教授侃侃而谈。专任党主席后,第一次坐火车从花莲到宜兰,马英九把发言人苏俊宾叫到身边谈了很久,旁人以为在谈媒体关系,殊不知马就是在说蒋渭水的故事。
在对“大我”无止尽地追求下,马英九形同放弃了“小我”,但这一切都在被起诉后出现钜变。马英九意外被逼进了红尘浪里,他被迫挑战司法、宣布参选,蓦然回首过去的一切,如今看来不过是个倒影。马英九从孤峰顶上走下,迎向未知的明天,环境不再如过往平顺,他也不可能再是过去的马英九。
从小在父亲马鹤凌期许下,马英九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左传、论语、孟子,每晚十时熄灯,早上六时起床念书,还要练毛笔,他很早就自然地把国家兴亡重责揽在自己的肩头上,对忠孝节义、道德操守,有著近乎执拗般的坚持。
留学返国后,仕途一路顺遂,晚近更成为镁光灯前的熠熠巨星,马英九很努力让自己成为大家所想要看到、习惯看到的“马英九”。维持标准笑容、如做功课般跑步游泳,永远对人彬彬有礼,应对进退不愠不火,谈论远景条理清晰,这就是过去一路走来、众人熟悉的马英九。
事实上,马英九是很压抑的。私底下的他,喜欢讲笑话、调侃人家,一天累下来,喜欢轻松喝个啤酒,讲起话来引经据典、喋喋不休。没有镜头的时候,他会露出“三八”的一面,会随兴引吭高歌、甚至跳起肚皮舞,也会毫无心防和人拥抱,真诚、热切,又温暖。
但是这般真性情的马英九,隔天又会变成大家熟悉的马英九,偶尔开开小玩笑,但大部分时候是“谢谢指教”。在父亲从小教育的“大我”中,马英九选择将自己的“小我”封闭起来;只是这样压抑的结果,有时难免会出现自我冲突,使得有些时候的马英九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下乡走基层,他一双手一双手握,地方党员座谈,他专注聆听,低头认真做笔记,就像一个好学生,努力记下从里到外的大小事情。可是从旁边观察,马英九再怎么认真,和这些地方人士始终有著看不见的膜,虽不致到格格不入,但就像一个鲜明的身影,无法融入背后的风景一样。
有天晚上,跑完十几个行程后,在澎湖青年活动中心的广场,吹著海风,和媒体坐下来聊,有那么一时半刻,马英九两眼望著远处,仿佛在凝视什么似的,穿透了层层暗沉的乌云,却落到了一片虚无里。这时的马英九,显得特别孤独。
对待部属、同僚,马英九秉持著中国古代“士大夫无私交”的观念,和人互动,全部都是公务来往,从不过问私事。相交廿几年的国民党高层有一次私下说,这么多年来,马英九从来没有问过他夫人如何、儿女如何,见面只谈公事。核心幕僚妻子罹癌,媒体曝光后,马英九竟也一句都不问。
偶尔,马英九才会不经意地向幕僚流露出真性情。刚接党主席时,发言系统的主管常会在午夜过后接到马英九的电话,一谈就是好几十分钟;有时主管会发现,马英九是边讲电话边在跑步机运动,和人像老朋友般地聊天、吐吐苦水。但隔天上班,马英九又回复到客气的距离。
对待客卿,马英九显得客气,但对家臣,他就疾言厉色许多。许多在担任党主席之前就追随他的幕僚,有时会被他直言骂到落泪;在老部属面前,马有时也不加修饰,会捶胸怒斥党务改革不力,会不假辞色指责做得不够的地方。许多核心幕僚私下会对媒体露出茫然神色,不知道自己在马英九心中到底是何定位。
僚属如此,遑论政坛同志。除了学界出身的多年友人如刘兆玄、金溥聪、苏永钦、高朗等,马英九在政坛几乎没有朋友;他不交心、不交换、不结盟,不群不党,除了因公必要的往来,他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前年选党主席选举,彻底突显了马英九的人际网路,即使当了一年半的党主席,马英九身边,永远还是依附者多、知交者少。
为了家国大业,马英九或许不在乎政治盟友,但长年专注公务,牺牲了不少与一对女儿相处的时光,却让马英九深深遗憾。一次在媒体人赵少康的节目休息空档,马英九难得地真情流露,跟赵少康讲起女儿,思念之情再难遏抑,旁人无不动容。但收起情绪后,马英九还是一天工作十七小时。
公开对外时,少数让马英九放松的时刻,就是谈论起他景仰的先贤先烈,譬如孙中山、蒋渭水,他会眼神发亮,像个大学教授侃侃而谈。专任党主席后,第一次坐火车从花莲到宜兰,马英九把发言人苏俊宾叫到身边谈了很久,旁人以为在谈媒体关系,殊不知马就是在说蒋渭水的故事。
在对“大我”无止尽地追求下,马英九形同放弃了“小我”,但这一切都在被起诉后出现钜变。马英九意外被逼进了红尘浪里,他被迫挑战司法、宣布参选,蓦然回首过去的一切,如今看来不过是个倒影。马英九从孤峰顶上走下,迎向未知的明天,环境不再如过往平顺,他也不可能再是过去的马英九。
Labels: Taiwan
Sunday, February 18, 2007
好像以前贴过的。。。
1.任何一个学校,平庸的大学生是相似的,不平庸的大学生各有各的辉煌。
2.高中时代,爱情是奢侈品,少数人拥有得起。大学时代,爱情是日常用品,没有很寒酸。
3.悲剧的形成的性格根源就是那个人不是什么好人也不是什么坏人,非善非恶。
4.容貌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女生寝室人际关系。
5.女生大一时急着找男朋友是因为刚解放要尝新鲜!女生大二时急着找男朋友是因为终于发现了大学生活是多么的空虚和无聊。大三时急着找男朋友常常是出于攀比,因为身边的女生好象都有男朋友了,大四时时急着找男朋友的往往是在寻找长期饭票或者跳板。
6.女人的竞争,无处不在,见缝插针。
7.一个女人若是有很多男人追,要么她特别有魅力,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要么她深谙男人的心理,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8.而真正的泡妞高手是从来不会主动去粘女孩子的。真正的高手自有女孩子寻死觅活的要去投怀送抱。就如真正有魅力有品位的男人会明白这世界上多数女人对他而言可以弄上床,少数女人可以让他上眼,极少数女人能够让他上心。优秀男人的三上理论。这些,男人泡到一定的程度就全都明白了。
9.所有的面试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轮*,你被一群人一一试过一番,再决定要不要把你留在身边多享用几次,伺候得好以后还可以扶正什么的。
10.等在大学里混了半年才知道,爱情是随处可拾,图书馆篮球场食堂都可以成为爱情发源地。可正因如此,才显贱价。
11.我忽然觉得这种竞争毫无意义。彼此都象井底之蛙,就算争得鱼死网破,一方把另一方置于死地那意义又何在?意义仅仅在于,输者逃离这个井,或者死在井底的角落,或者一跃而出,而胜者沾沾自喜的继续做井底之蛙,自以为抬头的一片天就是她的天下了。
12.谁不是在伤害中成长?谁不是在被欺骗后才学会算计?彼此彼此。
13.在大学社团里如果你不想或者是没有把握成为最高领导者,就不要加入这个黑暗的组织!所有的社团到最后都沦为它的最高领导者或者第二高领导者加学分混名声的工具。你别指望你加入个文学社就能够一夜之间扬名各大报纸,也别指望加入个摄影协会就能够拍出美仑美幻的作品。幻想,绝对的幻想!作为一个普通的社员你所需要干的就是开会和继续骗下一届的小弟弟和小妹妹,以此来表明该社的最高领导者没有不作为。
14.女人看得见的风度是*看不见的内涵做基础的。
15.凡是处心积虑做某件事情,就都会或多或少牺牲掉自己的某种东西。
16.妩媚最好是一种可收可放的本领,而不要让它成为你的特质。
17.美女分两种。一种是让男人喜欢,女人也喜欢的。一种是让男人喜欢而女人却不喜欢的。男人喜欢女人也喜欢的美女不多。这样的女孩子要么是真的秉性纯真善良,要么就是极其有手段,八面玲珑。男人喜欢女人不喜欢的美女很多。因为对于一个美女来说,征服一个女人比征服一个男人难度系数要高得多。
18.美女特别容易被男人宠坏。而美女又特别容易得到男人的宠爱。越来越多的男人趋之若骛,越来越多的宠爱,就让美女越来越骄纵,越来越坏。恶性循环。这世界很多角落就这样被某些美女搅和得乱了套。
19.其实城市里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在大学里可能比农村来的孩子更尴尬。因为他们虽然家境不好,但是一般情况下从小就没有受过太多的苦,而城市天生赋予了我们很敏感的自尊和很膨胀的虚荣。我们逃避,发现逃不过,反而不能够象那些从小吃苦的孩子那样坦然面对。
20.成长的过程就是破茧为蝶,挣扎着褪掉所有的青涩和丑陋,在阳光下抖动轻盈美丽的翅膀,闪闪的,微微的,幸福的,颤抖。
21.服天不服人。若是天的安排,我承受,若是人的践踏,我抗争。
22.这就是找一个成年男子了结一段爱情的唯一出路。我们从心开始,我们用身体结束。我们交换彼此的体温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23.追美女,不管追哪里的美女,比的都是精力财力人力毅力耐力,实力不够雄厚者,永远都会在某一刻被残酷的淘汰出局。美女是橱窗里的精致和昂贵,人人可以看,有的人只敢在外面看,有的人敢走近看,有的人可以要求拿出来看看,然而购买的又有多少?这比喻很难听,仔细想一想事实也就这么简单。美女若长时间没找到买主,新的货品上柜,而自己年老珠黄成了旧款,就只有打折贱卖了。
24.男人不喜欢你,就不会想和你做朋友,喜欢你就不仅仅想和你做朋友。
25.潜力股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等他升值了,通常女人也到了贬值的时候了。
26.一个男人若爱一个女人,不到不得以是不会开口找这个女人借钱的。
27.恋爱中的女人都是被灌了迷魂汤,都是孤注一掷的赌徒,就算知道结局会输,也要倾其所有,哪怕血本无归。女人遇人不淑是场莫大的悲剧,遇人不淑偏偏又爱得深切,那就是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
28.网恋=见面,上床,下床,黑名单。
29.一个我想与他有故事的男人,在我们的故事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因为情节的突变而已经落下了帷幕。在灯光亮起的一刹那,在音乐响起的一瞬间,我的剧情已经终结,我必须得匆匆退场。掩面而泣。
30.暗恋,不过就是爱情一次自生自灭的过程。
31.最美丽的爱情都是早早就夭折了的爱情。长命的爱情最后往往是因为变异为亲情才得以长久。
32.而那样的一些已婚男人,被乏味的生活打磨。吃腻了正餐需要点心。他们的生活只需要年轻的女子来丰富而不可以被年轻的女子来颠覆。他们坚守在自己的阵地里等待年轻的女子经过。他们同样贪婪而自私。
33.女人惧怕时光腐蚀,男人却需要年龄的修饰。
34.嫉妒一个人,就是承认她比你强。
35.美貌这东西,若不能够换来幸福,不能够换来自己所爱的男人的倾慕和宠爱,若不能够使自己比别人生活得更幸福点过得更好点,就毫无意义,甚至是徒添烦恼。女人美貌的优势没有利用好,往往就会给她带来几倍的烦恼。女人漂亮是资本,经营不好就会让自己破产。
36.美貌只能够用来骗男人,聪明可以用来骗世人。
37.一个美女如果不知道在生活中内敛点,往往就会非常让人讨厌。恃貌傲物更是做不得的。内敛----这是美女在女人堆里生存法则的第一条。
38.太多大学男生选择女朋友的标准就是漂亮。至少也是漂亮第一,但是真正找到一个漂亮的女生并且幸福生活的有几个。漂亮的女生不是你们消费得起的。请原谅我的直白。当然如果你有个有钱的老爸就不在此列。因为这年头,美女是市场化的。
39.美女就是这样被宠坏的。在男人面前撒泼撒得好叫撒娇,在女人面前撒泼撒得再好还是难免落个泼妇的恶名。
40.在大学的女生寝室,两个人关系不好的标志就是互相不理睬。用这个法则去判断各个寝室女生之间的关系绝对没有错的,这是个万能公式。毕竟大家都是受过教育的人,看谁不顺眼就打她就骂她就诽谤她就造谣攻击她是很有失身份。就算攻击,报复也往往做得不动声色,很知识分子化,很女性化。
41.他们说她有漂亮的眼睛,而我有美丽的眼神。这是美女和美女的区别,需要你细细去品位。
42.爱情有如跷跷板,两人若在爱情上的工夫势均力敌,就会都想控制局面,往往就只能够僵持在那儿,没有乐趣可言。一个厉害点,一个单薄点,由一个人控制局面,才能翘得欢,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43.追女生从来都是件简单的事情。如果你觉得你追得很艰难,多半是你追错人了。如果一个女生,你费尽力气才追上,那么还不如费尽力气也追不上。因为,这样艰辛才拥有一个女朋友,你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她之所以犹豫不决迟迟不答应你,原始意识里就是觉得你配不上她。
44.高年级的GG,如果你们找刚进校的大学女生谈恋爱,还是要有点耐心,克制一下,慢慢启发,不可以操之过急的。进程走得太快,往往会把刚上大学的小女生吓跑,吓跑后还要到处说你是个色狼,让你名誉扫地。小女生往往不懂大学里纯精神的恋爱就等于没恋爱。
45.在大学里,谈恋爱恐怕才是最大开销。女朋友才是最高消费。
46.男人用物质表示爱意。但是男人赚多少钱是他的能力,花多少钱就是他的态度。用钱衡量感情的深浅,不看绝对值,要看百分比。而且,男人愿意为你花钱不代表他真的爱你,男人若是不愿意为你花钱,则代表他肯定不爱你。
47.*女用身体换钱,良家女子用身体换爱情。走运点的女子拿爱情换钱。
48.一个女子的美貌是敌不过无爱的摧毁的。我们在最美丽的时候遇到了谁,有怎样的对白,和怎样的背景,情节是否美丽,多年以后回首是否还有美丽的心情?男朋友是件简单的事情,而爱情永远是千回百转,愁肠百结。谁希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呢?
49.人与人的心从来都是有距离的,就如在两个陡峭的山头,我们遥遥相望,以为彼此只有一伸手就能触即的距离,其实要走在一起,贴近在一起,脚下还有千山万水,沟沟壑壑。无论谁与谁。
50.女生上大学之后,学得最快的最好的,往往不是专业知识,不是英语四六级,不是托福雅思GRE,而是穿衣打扮化妆。一个大一女生,到她大三的时候可能在专业知识和英语方面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她的打扮穿着肯定有巨大的变化。
51.不甘。说到底就是不甘。再说透彻点,就是我明明价值连城,为什么就要这样贱卖。其实大学女生是同龄女生中比较尴尬的人群。同样是最青春最美丽的时候,哪个女子不奢望锦衣华服?然而,又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对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的欲望都不能够满足。同样是情生意动的年华,哪个女子不盼望在烛光摇曳的默默温情里和爱人深情相望?哪个女子希望自己谈恋爱只能够在熟悉的校园里走走去吃吃街边的便宜烧烤?是的,爱情是不能够这样衡量的。可是,精美绝伦风花雪月的爱情是每个女子的梦想。对于美丽的女孩尤甚。
52.一个一向张扬的人,如果遇到一件事情忽然变得低调起来,那这种低调就是更高层次的张扬了。
53.美女如果有心计,就可怕。美女如果没心计,就可怜。做女人难,做美女更难,在一个女人堆里做美女难上加难。
54.女孩不要去招惹三种人,浪子,文艺青年,已婚男人。
55.我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多少这样大学生,有多少这样的父母。可是我相信每个学校都会有。每天都看到太多光鲜的面孔在校园里穿行,游弋于教室酒吧,网吧,迪厅,他们夜夜笙歌,他们寻欢作乐,他们把大把大把的青春扔在电脑游戏里,扔在迪厅酒吧里,他们学着一切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孩子那样挥霍,他们交女朋友借钱应付恋爱开销,拿着父母给的几千元学费却年年都有功课不及格,拿着父母挤出来的几百元生活费心安理得的花,以维持自己的面子,支撑自己的虚荣心。而身后,有两张包涵期待的脸,有两双望眼欲穿思念的眼神,有两个含辛茹苦的父母,日日夜夜想着盼着,然后辛苦劳作着,想着争气的儿子女儿,盼着他和她出人头地,起早贪黑的为那上万元甚至更多的学费生活费而日夜劳作。这些父母有的是在农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家徒四壁;或者父母都没有工作,半夜两点起来做些早点;或者在城市里摆点小摊,一分一里的与人争,还有忍受城市管理者时不时的暴力执法。他们一年到头也不会买什么新衣服,他们一辈子也没有去过任何娱乐场所。太多太多含辛茹苦的父母。而这些是我们在学校里看不出来的。每个年轻的面孔在人前都是神采飞扬,膨胀的虚荣心日日夜夜挣扎着甩掉身后的一切,遗忘了身后的那双眼和辛勤劳作的那双手。他们还没日没夜拼命掩饰这一切,怕同学知道自己的贫穷,怕同学鄙视自己的困窘,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说寒酸,装有钱,装潇洒,装挥霍,装不比谁差。
大学四年就在这种毫无意义的虚荣中磨掉了.虚荣不是错,当虚荣成为堕落的借口时,它就成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2.高中时代,爱情是奢侈品,少数人拥有得起。大学时代,爱情是日常用品,没有很寒酸。
3.悲剧的形成的性格根源就是那个人不是什么好人也不是什么坏人,非善非恶。
4.容貌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女生寝室人际关系。
5.女生大一时急着找男朋友是因为刚解放要尝新鲜!女生大二时急着找男朋友是因为终于发现了大学生活是多么的空虚和无聊。大三时急着找男朋友常常是出于攀比,因为身边的女生好象都有男朋友了,大四时时急着找男朋友的往往是在寻找长期饭票或者跳板。
6.女人的竞争,无处不在,见缝插针。
7.一个女人若是有很多男人追,要么她特别有魅力,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要么她深谙男人的心理,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8.而真正的泡妞高手是从来不会主动去粘女孩子的。真正的高手自有女孩子寻死觅活的要去投怀送抱。就如真正有魅力有品位的男人会明白这世界上多数女人对他而言可以弄上床,少数女人可以让他上眼,极少数女人能够让他上心。优秀男人的三上理论。这些,男人泡到一定的程度就全都明白了。
9.所有的面试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轮*,你被一群人一一试过一番,再决定要不要把你留在身边多享用几次,伺候得好以后还可以扶正什么的。
10.等在大学里混了半年才知道,爱情是随处可拾,图书馆篮球场食堂都可以成为爱情发源地。可正因如此,才显贱价。
11.我忽然觉得这种竞争毫无意义。彼此都象井底之蛙,就算争得鱼死网破,一方把另一方置于死地那意义又何在?意义仅仅在于,输者逃离这个井,或者死在井底的角落,或者一跃而出,而胜者沾沾自喜的继续做井底之蛙,自以为抬头的一片天就是她的天下了。
12.谁不是在伤害中成长?谁不是在被欺骗后才学会算计?彼此彼此。
13.在大学社团里如果你不想或者是没有把握成为最高领导者,就不要加入这个黑暗的组织!所有的社团到最后都沦为它的最高领导者或者第二高领导者加学分混名声的工具。你别指望你加入个文学社就能够一夜之间扬名各大报纸,也别指望加入个摄影协会就能够拍出美仑美幻的作品。幻想,绝对的幻想!作为一个普通的社员你所需要干的就是开会和继续骗下一届的小弟弟和小妹妹,以此来表明该社的最高领导者没有不作为。
14.女人看得见的风度是*看不见的内涵做基础的。
15.凡是处心积虑做某件事情,就都会或多或少牺牲掉自己的某种东西。
16.妩媚最好是一种可收可放的本领,而不要让它成为你的特质。
17.美女分两种。一种是让男人喜欢,女人也喜欢的。一种是让男人喜欢而女人却不喜欢的。男人喜欢女人也喜欢的美女不多。这样的女孩子要么是真的秉性纯真善良,要么就是极其有手段,八面玲珑。男人喜欢女人不喜欢的美女很多。因为对于一个美女来说,征服一个女人比征服一个男人难度系数要高得多。
18.美女特别容易被男人宠坏。而美女又特别容易得到男人的宠爱。越来越多的男人趋之若骛,越来越多的宠爱,就让美女越来越骄纵,越来越坏。恶性循环。这世界很多角落就这样被某些美女搅和得乱了套。
19.其实城市里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在大学里可能比农村来的孩子更尴尬。因为他们虽然家境不好,但是一般情况下从小就没有受过太多的苦,而城市天生赋予了我们很敏感的自尊和很膨胀的虚荣。我们逃避,发现逃不过,反而不能够象那些从小吃苦的孩子那样坦然面对。
20.成长的过程就是破茧为蝶,挣扎着褪掉所有的青涩和丑陋,在阳光下抖动轻盈美丽的翅膀,闪闪的,微微的,幸福的,颤抖。
21.服天不服人。若是天的安排,我承受,若是人的践踏,我抗争。
22.这就是找一个成年男子了结一段爱情的唯一出路。我们从心开始,我们用身体结束。我们交换彼此的体温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23.追美女,不管追哪里的美女,比的都是精力财力人力毅力耐力,实力不够雄厚者,永远都会在某一刻被残酷的淘汰出局。美女是橱窗里的精致和昂贵,人人可以看,有的人只敢在外面看,有的人敢走近看,有的人可以要求拿出来看看,然而购买的又有多少?这比喻很难听,仔细想一想事实也就这么简单。美女若长时间没找到买主,新的货品上柜,而自己年老珠黄成了旧款,就只有打折贱卖了。
24.男人不喜欢你,就不会想和你做朋友,喜欢你就不仅仅想和你做朋友。
25.潜力股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等他升值了,通常女人也到了贬值的时候了。
26.一个男人若爱一个女人,不到不得以是不会开口找这个女人借钱的。
27.恋爱中的女人都是被灌了迷魂汤,都是孤注一掷的赌徒,就算知道结局会输,也要倾其所有,哪怕血本无归。女人遇人不淑是场莫大的悲剧,遇人不淑偏偏又爱得深切,那就是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
28.网恋=见面,上床,下床,黑名单。
29.一个我想与他有故事的男人,在我们的故事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因为情节的突变而已经落下了帷幕。在灯光亮起的一刹那,在音乐响起的一瞬间,我的剧情已经终结,我必须得匆匆退场。掩面而泣。
30.暗恋,不过就是爱情一次自生自灭的过程。
31.最美丽的爱情都是早早就夭折了的爱情。长命的爱情最后往往是因为变异为亲情才得以长久。
32.而那样的一些已婚男人,被乏味的生活打磨。吃腻了正餐需要点心。他们的生活只需要年轻的女子来丰富而不可以被年轻的女子来颠覆。他们坚守在自己的阵地里等待年轻的女子经过。他们同样贪婪而自私。
33.女人惧怕时光腐蚀,男人却需要年龄的修饰。
34.嫉妒一个人,就是承认她比你强。
35.美貌这东西,若不能够换来幸福,不能够换来自己所爱的男人的倾慕和宠爱,若不能够使自己比别人生活得更幸福点过得更好点,就毫无意义,甚至是徒添烦恼。女人美貌的优势没有利用好,往往就会给她带来几倍的烦恼。女人漂亮是资本,经营不好就会让自己破产。
36.美貌只能够用来骗男人,聪明可以用来骗世人。
37.一个美女如果不知道在生活中内敛点,往往就会非常让人讨厌。恃貌傲物更是做不得的。内敛----这是美女在女人堆里生存法则的第一条。
38.太多大学男生选择女朋友的标准就是漂亮。至少也是漂亮第一,但是真正找到一个漂亮的女生并且幸福生活的有几个。漂亮的女生不是你们消费得起的。请原谅我的直白。当然如果你有个有钱的老爸就不在此列。因为这年头,美女是市场化的。
39.美女就是这样被宠坏的。在男人面前撒泼撒得好叫撒娇,在女人面前撒泼撒得再好还是难免落个泼妇的恶名。
40.在大学的女生寝室,两个人关系不好的标志就是互相不理睬。用这个法则去判断各个寝室女生之间的关系绝对没有错的,这是个万能公式。毕竟大家都是受过教育的人,看谁不顺眼就打她就骂她就诽谤她就造谣攻击她是很有失身份。就算攻击,报复也往往做得不动声色,很知识分子化,很女性化。
41.他们说她有漂亮的眼睛,而我有美丽的眼神。这是美女和美女的区别,需要你细细去品位。
42.爱情有如跷跷板,两人若在爱情上的工夫势均力敌,就会都想控制局面,往往就只能够僵持在那儿,没有乐趣可言。一个厉害点,一个单薄点,由一个人控制局面,才能翘得欢,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43.追女生从来都是件简单的事情。如果你觉得你追得很艰难,多半是你追错人了。如果一个女生,你费尽力气才追上,那么还不如费尽力气也追不上。因为,这样艰辛才拥有一个女朋友,你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她之所以犹豫不决迟迟不答应你,原始意识里就是觉得你配不上她。
44.高年级的GG,如果你们找刚进校的大学女生谈恋爱,还是要有点耐心,克制一下,慢慢启发,不可以操之过急的。进程走得太快,往往会把刚上大学的小女生吓跑,吓跑后还要到处说你是个色狼,让你名誉扫地。小女生往往不懂大学里纯精神的恋爱就等于没恋爱。
45.在大学里,谈恋爱恐怕才是最大开销。女朋友才是最高消费。
46.男人用物质表示爱意。但是男人赚多少钱是他的能力,花多少钱就是他的态度。用钱衡量感情的深浅,不看绝对值,要看百分比。而且,男人愿意为你花钱不代表他真的爱你,男人若是不愿意为你花钱,则代表他肯定不爱你。
47.*女用身体换钱,良家女子用身体换爱情。走运点的女子拿爱情换钱。
48.一个女子的美貌是敌不过无爱的摧毁的。我们在最美丽的时候遇到了谁,有怎样的对白,和怎样的背景,情节是否美丽,多年以后回首是否还有美丽的心情?男朋友是件简单的事情,而爱情永远是千回百转,愁肠百结。谁希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呢?
49.人与人的心从来都是有距离的,就如在两个陡峭的山头,我们遥遥相望,以为彼此只有一伸手就能触即的距离,其实要走在一起,贴近在一起,脚下还有千山万水,沟沟壑壑。无论谁与谁。
50.女生上大学之后,学得最快的最好的,往往不是专业知识,不是英语四六级,不是托福雅思GRE,而是穿衣打扮化妆。一个大一女生,到她大三的时候可能在专业知识和英语方面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她的打扮穿着肯定有巨大的变化。
51.不甘。说到底就是不甘。再说透彻点,就是我明明价值连城,为什么就要这样贱卖。其实大学女生是同龄女生中比较尴尬的人群。同样是最青春最美丽的时候,哪个女子不奢望锦衣华服?然而,又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对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的欲望都不能够满足。同样是情生意动的年华,哪个女子不盼望在烛光摇曳的默默温情里和爱人深情相望?哪个女子希望自己谈恋爱只能够在熟悉的校园里走走去吃吃街边的便宜烧烤?是的,爱情是不能够这样衡量的。可是,精美绝伦风花雪月的爱情是每个女子的梦想。对于美丽的女孩尤甚。
52.一个一向张扬的人,如果遇到一件事情忽然变得低调起来,那这种低调就是更高层次的张扬了。
53.美女如果有心计,就可怕。美女如果没心计,就可怜。做女人难,做美女更难,在一个女人堆里做美女难上加难。
54.女孩不要去招惹三种人,浪子,文艺青年,已婚男人。
55.我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多少这样大学生,有多少这样的父母。可是我相信每个学校都会有。每天都看到太多光鲜的面孔在校园里穿行,游弋于教室酒吧,网吧,迪厅,他们夜夜笙歌,他们寻欢作乐,他们把大把大把的青春扔在电脑游戏里,扔在迪厅酒吧里,他们学着一切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孩子那样挥霍,他们交女朋友借钱应付恋爱开销,拿着父母给的几千元学费却年年都有功课不及格,拿着父母挤出来的几百元生活费心安理得的花,以维持自己的面子,支撑自己的虚荣心。而身后,有两张包涵期待的脸,有两双望眼欲穿思念的眼神,有两个含辛茹苦的父母,日日夜夜想着盼着,然后辛苦劳作着,想着争气的儿子女儿,盼着他和她出人头地,起早贪黑的为那上万元甚至更多的学费生活费而日夜劳作。这些父母有的是在农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家徒四壁;或者父母都没有工作,半夜两点起来做些早点;或者在城市里摆点小摊,一分一里的与人争,还有忍受城市管理者时不时的暴力执法。他们一年到头也不会买什么新衣服,他们一辈子也没有去过任何娱乐场所。太多太多含辛茹苦的父母。而这些是我们在学校里看不出来的。每个年轻的面孔在人前都是神采飞扬,膨胀的虚荣心日日夜夜挣扎着甩掉身后的一切,遗忘了身后的那双眼和辛勤劳作的那双手。他们还没日没夜拼命掩饰这一切,怕同学知道自己的贫穷,怕同学鄙视自己的困窘,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说寒酸,装有钱,装潇洒,装挥霍,装不比谁差。
大学四年就在这种毫无意义的虚荣中磨掉了.虚荣不是错,当虚荣成为堕落的借口时,它就成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Saturday, February 10, 2007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 评抗美援朝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 评抗美援朝
作者: 萨苏
萨刚到日本时遇到一个北朝鲜人,便随口和他谈志愿军,结果此人拂袖而去。
他说:你们来了,美国人也来了,你们划线,有没有问过我们朝鲜人怎么想?我们死了多少人!你们干吗不上自己国家打去?!
哦,在他们眼里,我们和欧战中到比利时打仗的英法军队差不多。后来我知道他是一个“脱北者”。
看过一篇关于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的文章,里面描写了这座独特的纪念碑,散兵线的步兵雕塑展示的是韩战美军最普通的步兵,他们的寒冷,饥饿和恐惧,以及她的主题:自由不是无代价的。-- 这里面没有多少对于英雄的歌颂,倒有一种令人心酸的感触在里面。
我在很大程度上不认同那篇文章的看法,因为它对这场战争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朝鲜战争不是中国发起的。最重要的是作者对联合国军的组成的看法,认为这场战争是联合国和中国之战,看起来好像全世界都和中国为敌一样。其实参加“联合国军”的不过是西方阵营的军队而已,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非此即彼,东欧苏联就没有一个国家参加“联合国军”,那里,是两大阵营的对抗而已。
可是看到朝鲜遍地招手的金日成老先生,忽然又为这些普通士兵的雕塑所感动 -- 假如将来中国修建抗美援朝纪念碑,是不是也可以这样以对战士们的怀念为主题呢?
抗美援朝,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些事实:战争之后,恢复了和平,维持了同一条三八线。三年的时间,唯一被改变的,是上百万生命的丧失,几百万人致残,无数和平的家庭被毁坏。
美国韩战纪念碑:紧张,恐惧,艰难的士兵们
自由不是无代价的
我找到美国韩战纪念碑的照片,感到它的纪念超出了一个国家的范围,或许应该更进一步,把它作为一座对所有牺牲于这次战争的士兵的纪念。它依然令我感动,那就是草丛中朴实无华的士兵铜像构成的纪念碑主题,幕墙上那些无名战士面孔的蚀刻,加上那句“自由不是无代价的”碑文。
美国人或许认为,这些为保卫他们心里的自由而战的战士,即使长眠在那里,也与青山同碧。
而中国人也认为,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中国志愿军的牺牲者,也一样与青山同碧。
萨思索,这个没有结果的战争的责任不在中国,甚至也不在美国,这两个国家本来就不在朝鲜驻军。当然也不在朝鲜,朝鲜双方为了统一祖国有什么错?
在朝鲜战争中,是两种信念和两种世界观的战争,双方都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战而且打出自己的军威。这是战争的盛典。永远让最出色的军人血洒沙场,写下最壮丽的诗篇。而这也是人类的悲剧 -- 虽然是永远不可避免的悲剧。
实际上我在看到那朝鲜战争纪念碑的说明文字的时候,我的心中有一种共鸣,我觉得这样一座纪念碑,也是我们的志愿军的。“自由不是无代价的”,那么尊严也一样。假如抹掉国界的界线,这座纪念碑,也是我们的。
每当谈到朝鲜战争,萨总是有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我们为何而战,长眠在朝鲜冻土中的中华儿女,国家的利益和战略缓冲,进入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今天朝鲜对于我们的态度,赢得世界的尊重,铁幕下的饥饿,军人的忠诚与勇敢,韩国的繁荣,军队转变为国防的象征,价值观的转变,出色的战术,千变万化,令我无法评价。
而在那万花筒般的文字深处,我所看到的只有两个字 -- 尊严。
有人说,尊严有什么用?为了尊严失去了几十万人命呢。尊严,不是一种轻飘飘的感受,一种帝王的享受。
在日本,阅读了大量关于甲午战争的史料 -- 出乎意料的是,战争爆发之前,日军不但没有打到山海关的思想准备,甚至没有打过鸭绿江的作战计划!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虽然知道它的软弱,几百年前丰臣秀吉在大明的炮声中忧病而死留下的恐惧,依然使日本迈不开侵略的步伐。
是谁让日本军队杀进了中国?
日本人的记载有些荒唐 -- 因为在平壤缴获了叶志超丢弃的大量装备,日军士气大振。清军陆军的行营炮和连发枪比日军的装备还要先进,却一触即溃,令日军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是遵令在鸭绿江停了下来,并没有敢轻易渡江。
这时,对岸却来了一支清军骑兵 -- 这就是所谓的“八旗铁骑”了。日军只有三十人的先锋部队隔江开枪射击,并且就地准备掘壕防守。不料清军几百人的马队立即蜂拥而逃,丢盔弃甲!于是日军小队长就自作主张渡江追击。。。后续的日军随即跟上。
违抗命令如何?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确切地说,这些违抗命令的日本兵只是发现了一个事实。
从那一刻,中国的尊严,在日本人的心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从那一刻,九一八和七七事变的种子已经发芽。只要中国稍有反抗,日本就要“膺惩支那”,因为,在日本人眼里,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根本不配有尊严二字。
不但是日本,在哪怕是盟军的美国人眼中又是如何?电影《海鹰》里面有一个美国兵用手电筒在国民党军官脸上照来照去的情节。那完全真实。在兰姆迦的军营里,中国的将军受的就是这种待遇,包括中国军队的统帅蒋介石,史迪威都可以毫不在乎地称他为“花生米”。台湾的朋友讲,美国人的骄横跋扈,使民族自尊心很强的蒋介石也无法忍受,乃至派蒋经国砸了美国在台北的办事处,然后托词暴民所为,赔钱了事,为的就是出一口气。
也只能出一口气,还是要赔钱的。蒋老先生并非不爱国,他没有办法,谁叫国民党的军队一个师让日本人一个营追着跑呢?
那个时候,中国没有尊严。
有人说,尊严有什么用?为了这个尊严在朝鲜失去了几十万人命呢,打倒一切穷兵黩武主义者。
没有正常人喜欢战争,特别是中国人,中国人从来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尊严,不是一种轻飘飘的感受,一种帝王的享受。尊严是用事实宣告,中国,真的不再那样可以轻易征服了。
没有尊严的国家,就是在引诱他人入侵,蹂躏的国度。古人云天与之财,不取不吉。这是历史上不能改变的事实。抗战前中国不是没有军队,几百万呢,中国也不是没有爱国者,毛泽东是巨人,孙中山也是,甚至袁世凯,在死去的时候也自负地哀叹 -- “为日本去一大敌”。但是,人家还是来了。因为知道你中国好欺负,大好河山,你看不住你的家。
我们尊重为自由而牺牲的勇气,而我们也知道,平等自由这回事,是有尊严的人,有尊严的国家之间的事情,所以,在朝鲜这块土地上,我们宣告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权利。
抗日战争我们死了多少人?单军人就是三百八十万。
用三百八十万军人之血,才换得了这个民族生存的权利。
而朝鲜战争,为我们赢得了尊严,也才让我们拥有了享受和平的权利。从此以后,直到今天,对中国动武,就成了一件令人疑虑重重的事情。
没有朝鲜战争,中国周边的列强,会有中国人几十年的和平么?日本喜欢东北的资源,北边那个邻居不喜欢吗?占领了朝鲜,西边的难道会不想把东北也收下来,让它变成东西方之间的一个缓冲带?南边那个邻居和西藏既然都是信佛的,还会象后来那样小打小闹?从大国之间的战略上,我看不出大家有让中国这么大的地方保持空白的理由。
陈忠实说“白鹿村的戏楼这下变成烙锅盔的鏊子了”。
中国闹文革,中国闹灾荒,中国的老百姓上街游行,无数的机会,外面的,没人去抓。
为什么没有人试试肢解这个一旦强盛起来很危险的大国?试试把它变成自己的一个势力范围?哪怕,尝试一下?
朝鲜战争之前,这种事几乎每年都在发生的。而朝鲜战争之后,再没有一个国家认真地准备“征服中国”。即便对于中国的那个政府不满,想要推翻它,也要想出种种制衡的办法来,从政治上,经济上,从各个方面想办法。
要是能用战争解决问题,不是比这些复杂而麻烦的方法简单得多?
正因为无法征服,我们才有了和这些曾被称作“列强”的国家坐在一张桌子旁平等说话的机会。
而我们这些普通中国人因为这种尊严得到的,就是几十年来不再有战争来破坏我们的家园 -- 无论这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推翻一个政府可能是正义的,也可能是非正义的,但无论如何,战争要所有的人民来买单。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赢得了和平的权利,志愿军的牺牲,得利的不是一家一姓一个政府,而是所有的中国人 -- 甚至包括那些可能因为对中国发动战争而死的外国人。志愿军的血,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而流。
我们应该感激。
人们常常忽视已经到手的东西,那么,为了不让我们在得到之后忘记,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可以修一座碑,不单纪念朝鲜战争的死难者,也纪念抗日战争和历次卫国战争中的牺牲者,那碑文或许就应该是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作者: 萨苏
萨刚到日本时遇到一个北朝鲜人,便随口和他谈志愿军,结果此人拂袖而去。
他说:你们来了,美国人也来了,你们划线,有没有问过我们朝鲜人怎么想?我们死了多少人!你们干吗不上自己国家打去?!
哦,在他们眼里,我们和欧战中到比利时打仗的英法军队差不多。后来我知道他是一个“脱北者”。
看过一篇关于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的文章,里面描写了这座独特的纪念碑,散兵线的步兵雕塑展示的是韩战美军最普通的步兵,他们的寒冷,饥饿和恐惧,以及她的主题:自由不是无代价的。-- 这里面没有多少对于英雄的歌颂,倒有一种令人心酸的感触在里面。
我在很大程度上不认同那篇文章的看法,因为它对这场战争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朝鲜战争不是中国发起的。最重要的是作者对联合国军的组成的看法,认为这场战争是联合国和中国之战,看起来好像全世界都和中国为敌一样。其实参加“联合国军”的不过是西方阵营的军队而已,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非此即彼,东欧苏联就没有一个国家参加“联合国军”,那里,是两大阵营的对抗而已。
可是看到朝鲜遍地招手的金日成老先生,忽然又为这些普通士兵的雕塑所感动 -- 假如将来中国修建抗美援朝纪念碑,是不是也可以这样以对战士们的怀念为主题呢?
抗美援朝,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些事实:战争之后,恢复了和平,维持了同一条三八线。三年的时间,唯一被改变的,是上百万生命的丧失,几百万人致残,无数和平的家庭被毁坏。
美国韩战纪念碑:紧张,恐惧,艰难的士兵们
自由不是无代价的
我找到美国韩战纪念碑的照片,感到它的纪念超出了一个国家的范围,或许应该更进一步,把它作为一座对所有牺牲于这次战争的士兵的纪念。它依然令我感动,那就是草丛中朴实无华的士兵铜像构成的纪念碑主题,幕墙上那些无名战士面孔的蚀刻,加上那句“自由不是无代价的”碑文。
美国人或许认为,这些为保卫他们心里的自由而战的战士,即使长眠在那里,也与青山同碧。
而中国人也认为,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中国志愿军的牺牲者,也一样与青山同碧。
萨思索,这个没有结果的战争的责任不在中国,甚至也不在美国,这两个国家本来就不在朝鲜驻军。当然也不在朝鲜,朝鲜双方为了统一祖国有什么错?
在朝鲜战争中,是两种信念和两种世界观的战争,双方都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战而且打出自己的军威。这是战争的盛典。永远让最出色的军人血洒沙场,写下最壮丽的诗篇。而这也是人类的悲剧 -- 虽然是永远不可避免的悲剧。
实际上我在看到那朝鲜战争纪念碑的说明文字的时候,我的心中有一种共鸣,我觉得这样一座纪念碑,也是我们的志愿军的。“自由不是无代价的”,那么尊严也一样。假如抹掉国界的界线,这座纪念碑,也是我们的。
每当谈到朝鲜战争,萨总是有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我们为何而战,长眠在朝鲜冻土中的中华儿女,国家的利益和战略缓冲,进入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今天朝鲜对于我们的态度,赢得世界的尊重,铁幕下的饥饿,军人的忠诚与勇敢,韩国的繁荣,军队转变为国防的象征,价值观的转变,出色的战术,千变万化,令我无法评价。
而在那万花筒般的文字深处,我所看到的只有两个字 -- 尊严。
有人说,尊严有什么用?为了尊严失去了几十万人命呢。尊严,不是一种轻飘飘的感受,一种帝王的享受。
在日本,阅读了大量关于甲午战争的史料 -- 出乎意料的是,战争爆发之前,日军不但没有打到山海关的思想准备,甚至没有打过鸭绿江的作战计划!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虽然知道它的软弱,几百年前丰臣秀吉在大明的炮声中忧病而死留下的恐惧,依然使日本迈不开侵略的步伐。
是谁让日本军队杀进了中国?
日本人的记载有些荒唐 -- 因为在平壤缴获了叶志超丢弃的大量装备,日军士气大振。清军陆军的行营炮和连发枪比日军的装备还要先进,却一触即溃,令日军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是遵令在鸭绿江停了下来,并没有敢轻易渡江。
这时,对岸却来了一支清军骑兵 -- 这就是所谓的“八旗铁骑”了。日军只有三十人的先锋部队隔江开枪射击,并且就地准备掘壕防守。不料清军几百人的马队立即蜂拥而逃,丢盔弃甲!于是日军小队长就自作主张渡江追击。。。后续的日军随即跟上。
违抗命令如何?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确切地说,这些违抗命令的日本兵只是发现了一个事实。
从那一刻,中国的尊严,在日本人的心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从那一刻,九一八和七七事变的种子已经发芽。只要中国稍有反抗,日本就要“膺惩支那”,因为,在日本人眼里,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根本不配有尊严二字。
不但是日本,在哪怕是盟军的美国人眼中又是如何?电影《海鹰》里面有一个美国兵用手电筒在国民党军官脸上照来照去的情节。那完全真实。在兰姆迦的军营里,中国的将军受的就是这种待遇,包括中国军队的统帅蒋介石,史迪威都可以毫不在乎地称他为“花生米”。台湾的朋友讲,美国人的骄横跋扈,使民族自尊心很强的蒋介石也无法忍受,乃至派蒋经国砸了美国在台北的办事处,然后托词暴民所为,赔钱了事,为的就是出一口气。
也只能出一口气,还是要赔钱的。蒋老先生并非不爱国,他没有办法,谁叫国民党的军队一个师让日本人一个营追着跑呢?
那个时候,中国没有尊严。
有人说,尊严有什么用?为了这个尊严在朝鲜失去了几十万人命呢,打倒一切穷兵黩武主义者。
没有正常人喜欢战争,特别是中国人,中国人从来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尊严,不是一种轻飘飘的感受,一种帝王的享受。尊严是用事实宣告,中国,真的不再那样可以轻易征服了。
没有尊严的国家,就是在引诱他人入侵,蹂躏的国度。古人云天与之财,不取不吉。这是历史上不能改变的事实。抗战前中国不是没有军队,几百万呢,中国也不是没有爱国者,毛泽东是巨人,孙中山也是,甚至袁世凯,在死去的时候也自负地哀叹 -- “为日本去一大敌”。但是,人家还是来了。因为知道你中国好欺负,大好河山,你看不住你的家。
我们尊重为自由而牺牲的勇气,而我们也知道,平等自由这回事,是有尊严的人,有尊严的国家之间的事情,所以,在朝鲜这块土地上,我们宣告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权利。
抗日战争我们死了多少人?单军人就是三百八十万。
用三百八十万军人之血,才换得了这个民族生存的权利。
而朝鲜战争,为我们赢得了尊严,也才让我们拥有了享受和平的权利。从此以后,直到今天,对中国动武,就成了一件令人疑虑重重的事情。
没有朝鲜战争,中国周边的列强,会有中国人几十年的和平么?日本喜欢东北的资源,北边那个邻居不喜欢吗?占领了朝鲜,西边的难道会不想把东北也收下来,让它变成东西方之间的一个缓冲带?南边那个邻居和西藏既然都是信佛的,还会象后来那样小打小闹?从大国之间的战略上,我看不出大家有让中国这么大的地方保持空白的理由。
陈忠实说“白鹿村的戏楼这下变成烙锅盔的鏊子了”。
中国闹文革,中国闹灾荒,中国的老百姓上街游行,无数的机会,外面的,没人去抓。
为什么没有人试试肢解这个一旦强盛起来很危险的大国?试试把它变成自己的一个势力范围?哪怕,尝试一下?
朝鲜战争之前,这种事几乎每年都在发生的。而朝鲜战争之后,再没有一个国家认真地准备“征服中国”。即便对于中国的那个政府不满,想要推翻它,也要想出种种制衡的办法来,从政治上,经济上,从各个方面想办法。
要是能用战争解决问题,不是比这些复杂而麻烦的方法简单得多?
正因为无法征服,我们才有了和这些曾被称作“列强”的国家坐在一张桌子旁平等说话的机会。
而我们这些普通中国人因为这种尊严得到的,就是几十年来不再有战争来破坏我们的家园 -- 无论这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推翻一个政府可能是正义的,也可能是非正义的,但无论如何,战争要所有的人民来买单。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赢得了和平的权利,志愿军的牺牲,得利的不是一家一姓一个政府,而是所有的中国人 -- 甚至包括那些可能因为对中国发动战争而死的外国人。志愿军的血,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而流。
我们应该感激。
人们常常忽视已经到手的东西,那么,为了不让我们在得到之后忘记,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可以修一座碑,不单纪念朝鲜战争的死难者,也纪念抗日战争和历次卫国战争中的牺牲者,那碑文或许就应该是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Labels: Sino-US
Wednesday, February 07, 2007
素质问题,制度问题,还是天气问题?
古代中国要是遇上持续的不利天气影响农业,比如说大旱,好一点的皇帝首先会想到这是不是自己失德导致的?然后就斋戒沐浴,反省自己的过错,希望能感动上天。今天我们看这些事情觉得很荒诞,古代二氧化碳排放量还不至于导致全球变暖,天气跟皇帝个人品质有什么关系?天气,纯粹是个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
其实一点都不荒诞。中国人书读得太多,出了什么问题一向都喜欢找主观原因,找领导人的原因,找制度的原因。古代的人认为天气坏是因为君主品质恶劣,现代的人都说扯淡;可是当有人说古代的很多改朝换代事件只不过是因为当时天气不好,肯定要有不少人要开骂了。我国的哲学思想一直是客观原因都是借口,就算有作用也不是主要作用。比如说一个小孩学习不好,大家一定会说是因为他自己不努力,如果他辩解说学习不好是因为家里隔壁是个商店太吵,肯定有人说他狡辩。
商纣王为什么丢失了天下,周武王为什么得到天下,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喜欢解释成是因为纣王荒淫无道个人品格有问题。其实纣王好色是好色,可是康熙也好色。纣王喜欢修了个灵台大工程,但是埃及法老们修的金字塔更大。纣王是杀了点人,但杀人本来就是商朝传统,跟他伟大的列祖列宗相比,纣王杀的还算少的。商朝灭亡的真实原因其实是天气不好。以下抄潇水《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从纣王的爷爷文丁时代起,连连遭受自然灾害,王畿地区的洹水"一日三绝",商朝经济与国力日渐衰弱,导致了四周方国开始敢于放肆地通过兼并周边小国而自我扩张。文丁老爷为了遏止这种坏势头,就杀了周方国的领袖季历季牧师给大家看,结果激怒了周人。到了纣的老爹帝乙时代,东夷和周人开始从东西两个方向寻衅进攻,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商王朝与周边方国之间历代积累的矛盾,互相进攻和杀戮,欠下的积久血债,至纣时已尖锐到了无法弥救的地步。
曾经有人做过统计,每次改朝换代,总伴随着气候的大波动,不是有了酷热旱灾,就是气温骤低导致北方游牧部落南下侵袭,以寻找粮食、草和居住点。商朝末年跟夏朝末年一样,也是干旱少雨。”
可见至少存在这么一种可能性,就是一个朝代的灭亡其实是因为正好赶上那几年气候不好。比如宋朝被蒙古人灭可能跟当时北方气候变冷有关。明朝末年可能本来无论如何也不至于灭亡,只是可惜碰巧赶上了天灾导致农民起义太多(跟天灾相比,驿站下岗人员问题只能算小问题)。不过明朝更倒霉一些,除了气候之外还正好赶上传染病流行,不然北京城也不至于那么容易被攻破。
除了天气之外,还有一个决定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就是资源。为什么乾隆以后清朝越来越弱?很可能不是嘉庆道光无能,而是人口急剧增多导致的资源匮乏。雍正朝首先推出摊丁入亩制度,不再按人头收税,到乾隆年间这个制度得以全面实施的结果是农村人口激增。当人口突然增多却没有什么好的技术来提高土地产量的情况下一般人的生活水平必然下降。可见过去的人头税其实起到了一个计划生育的作用。雍正当年估计没想到这一点吧。
清朝为什么不向宋朝明朝那样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可能是因为木材不够。那时候木材是老百姓的主要能源和建筑材料,人口增加导致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木材奇缺。清朝一艘海船的造价是明朝的七倍,郑和下西洋用的那种大船在清朝已经根本造不起了。
明朝的海上贸易为什么不如宋朝发达?因为日本人学会当海盗了。还是客观原因。
甚至有人(《中国震撼世界》作者)提出,工业革命之所以没有在中国发生,并不是说因为中国古代不重视科学技术,而是当时人口太多导致能源不足。如果没有足够的能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是不可能出现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饥荒。有人认为中国饿死了三千万人,其实很多人是死于营养不良,得看怎么统计。不管怎么说吧,这次饥荒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把它归咎于大跃进的政策失败。然而还有另一个解释,在我看来更有说服力。当时中国人口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激增,然而土地有限。特别注意一点当时中国没有石油。一个是本国不产,大庆油田还没发现;一个是外国封锁,无法进口。如果没有石油就不能使用抽水机,土法灌溉下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业的产量很可能是无法养活那么多人的。再加上没有那么多汽车来运输调配粮食,导致饥荒是容易理解的。
最近的例子是朝鲜。朝鲜80年代也是"主题思想",但是生活还不错,为什么现在不行了?因为西方对其制裁。关于朝鲜的饥荒与石油的关系,可以参考文佳筠写的《后石油时代的农业展望:北朝鲜与古巴的启示》这篇文章。
中国大街上有时候不少人随地吐痰,给人印象脏乱差,而美国街道干净整洁,可能很多人就得出结论是中国人素质问题。其实不是素质,是数量问题。美国人照样随地吐痰,纽约街道绝对不比上海干净。只不过美国很多小地方人口密度小而已。
这种“自然环境决定论”,其实早就有人提出来了,可以参考 Jared Diamond 的 《Guns, Germs, and Steel》和《Collapse》这两本书。
如果不看天气,不算资源,不问人口多少,把中国的什么问题都归结于人的素质和国家体制,这就是扯淡。然而我国文人恰恰是喜欢这么思维。比如说经常有人骂为什么北京要搞暂住证?为什么要有农村户口?为什么不允许人自由搬迁?看中国什么都不对,就是不知道去定量计算一下。
事实证明中国文人除了骂人之外就没有别的本事。当下中国文人的思维定势是这样的: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于政治不自由;解决的办法就是政治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学美国。就是不去看看菲律宾也学美国,怎么经济整的还不如中国。
实际上中国的很多问题,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问题,都不是人的素质或者社会制度方面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恰恰是因为资源,人口和天气这些客观一时之间我们无法改变的原因。我们受的教育总是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像解决了"软件"问题才是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渔不渔的问题,这地方连鱼都没有我渔什么渔啊?
其实一点都不荒诞。中国人书读得太多,出了什么问题一向都喜欢找主观原因,找领导人的原因,找制度的原因。古代的人认为天气坏是因为君主品质恶劣,现代的人都说扯淡;可是当有人说古代的很多改朝换代事件只不过是因为当时天气不好,肯定要有不少人要开骂了。我国的哲学思想一直是客观原因都是借口,就算有作用也不是主要作用。比如说一个小孩学习不好,大家一定会说是因为他自己不努力,如果他辩解说学习不好是因为家里隔壁是个商店太吵,肯定有人说他狡辩。
商纣王为什么丢失了天下,周武王为什么得到天下,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喜欢解释成是因为纣王荒淫无道个人品格有问题。其实纣王好色是好色,可是康熙也好色。纣王喜欢修了个灵台大工程,但是埃及法老们修的金字塔更大。纣王是杀了点人,但杀人本来就是商朝传统,跟他伟大的列祖列宗相比,纣王杀的还算少的。商朝灭亡的真实原因其实是天气不好。以下抄潇水《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从纣王的爷爷文丁时代起,连连遭受自然灾害,王畿地区的洹水"一日三绝",商朝经济与国力日渐衰弱,导致了四周方国开始敢于放肆地通过兼并周边小国而自我扩张。文丁老爷为了遏止这种坏势头,就杀了周方国的领袖季历季牧师给大家看,结果激怒了周人。到了纣的老爹帝乙时代,东夷和周人开始从东西两个方向寻衅进攻,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商王朝与周边方国之间历代积累的矛盾,互相进攻和杀戮,欠下的积久血债,至纣时已尖锐到了无法弥救的地步。
曾经有人做过统计,每次改朝换代,总伴随着气候的大波动,不是有了酷热旱灾,就是气温骤低导致北方游牧部落南下侵袭,以寻找粮食、草和居住点。商朝末年跟夏朝末年一样,也是干旱少雨。”
可见至少存在这么一种可能性,就是一个朝代的灭亡其实是因为正好赶上那几年气候不好。比如宋朝被蒙古人灭可能跟当时北方气候变冷有关。明朝末年可能本来无论如何也不至于灭亡,只是可惜碰巧赶上了天灾导致农民起义太多(跟天灾相比,驿站下岗人员问题只能算小问题)。不过明朝更倒霉一些,除了气候之外还正好赶上传染病流行,不然北京城也不至于那么容易被攻破。
除了天气之外,还有一个决定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就是资源。为什么乾隆以后清朝越来越弱?很可能不是嘉庆道光无能,而是人口急剧增多导致的资源匮乏。雍正朝首先推出摊丁入亩制度,不再按人头收税,到乾隆年间这个制度得以全面实施的结果是农村人口激增。当人口突然增多却没有什么好的技术来提高土地产量的情况下一般人的生活水平必然下降。可见过去的人头税其实起到了一个计划生育的作用。雍正当年估计没想到这一点吧。
清朝为什么不向宋朝明朝那样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可能是因为木材不够。那时候木材是老百姓的主要能源和建筑材料,人口增加导致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木材奇缺。清朝一艘海船的造价是明朝的七倍,郑和下西洋用的那种大船在清朝已经根本造不起了。
明朝的海上贸易为什么不如宋朝发达?因为日本人学会当海盗了。还是客观原因。
甚至有人(《中国震撼世界》作者)提出,工业革命之所以没有在中国发生,并不是说因为中国古代不重视科学技术,而是当时人口太多导致能源不足。如果没有足够的能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是不可能出现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饥荒。有人认为中国饿死了三千万人,其实很多人是死于营养不良,得看怎么统计。不管怎么说吧,这次饥荒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把它归咎于大跃进的政策失败。然而还有另一个解释,在我看来更有说服力。当时中国人口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激增,然而土地有限。特别注意一点当时中国没有石油。一个是本国不产,大庆油田还没发现;一个是外国封锁,无法进口。如果没有石油就不能使用抽水机,土法灌溉下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业的产量很可能是无法养活那么多人的。再加上没有那么多汽车来运输调配粮食,导致饥荒是容易理解的。
最近的例子是朝鲜。朝鲜80年代也是"主题思想",但是生活还不错,为什么现在不行了?因为西方对其制裁。关于朝鲜的饥荒与石油的关系,可以参考文佳筠写的《后石油时代的农业展望:北朝鲜与古巴的启示》这篇文章。
中国大街上有时候不少人随地吐痰,给人印象脏乱差,而美国街道干净整洁,可能很多人就得出结论是中国人素质问题。其实不是素质,是数量问题。美国人照样随地吐痰,纽约街道绝对不比上海干净。只不过美国很多小地方人口密度小而已。
这种“自然环境决定论”,其实早就有人提出来了,可以参考 Jared Diamond 的 《Guns, Germs, and Steel》和《Collapse》这两本书。
如果不看天气,不算资源,不问人口多少,把中国的什么问题都归结于人的素质和国家体制,这就是扯淡。然而我国文人恰恰是喜欢这么思维。比如说经常有人骂为什么北京要搞暂住证?为什么要有农村户口?为什么不允许人自由搬迁?看中国什么都不对,就是不知道去定量计算一下。
事实证明中国文人除了骂人之外就没有别的本事。当下中国文人的思维定势是这样的: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于政治不自由;解决的办法就是政治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学美国。就是不去看看菲律宾也学美国,怎么经济整的还不如中国。
实际上中国的很多问题,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问题,都不是人的素质或者社会制度方面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恰恰是因为资源,人口和天气这些客观一时之间我们无法改变的原因。我们受的教育总是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像解决了"软件"问题才是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渔不渔的问题,这地方连鱼都没有我渔什么渔啊?
Labels: China
偶然崛起必然衰落:香港正在沉没,广东怎么自救?
都说海外华人社会几乎都是广东人的天下,刚出国的时候,不会说粤语,在唐人街几乎寸步难行。然而,没几年的时间,风水轮流转,连闻声在澳洲的香港邻居,也要开始艰难地学习国语,澳大利亚的风景点内,如不配备国语店员,几乎等于是商业自杀。
在这样的大气候下,闻声却惊奇地看到2006年在广州居然发生所谓驱逐北方方言的讨论,两派口水仗掐得死去活来。无论对错,在闻声看来,都只说明一点:在粤语作为华语老大的地位正无可阻挡地衰退中,在包括香港、深圳和广州等“明珠”在内的珠三角正无可阻挡地失色的时候,广州网民与其说在捍卫语言,莫如说在捍卫一种正在消逝的老大的感觉。
这种老大的感觉,应该是香港人带动起来的。曾经一度在经济上遥遥领先的香港,随着中国的全面发展,以及相当一些香港人忘乎所以的政治盲动,正逐渐沉没在自大的洪流中,它所带来的旋涡和掀起的巨浪,令紧紧相邻、甚至相捆绑的广东,感觉到一阵阵下沉的寒意。
香港毕竟是在沉没,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香港的崛起本身,就只是一个偶然而已,正如一些更为激进的网友们所说,香港的成功只是建基于中国的苦难之上。虚伪的英国人总以为是自己创造了东方之珠的神话,而直到1949年风云突变之前,香港还是一个相当落后和混乱的乡下小城市而已,莫说上海,即令是广州,也不是它所能企及的。大英帝国管治殖民地的低下水平,早已不是什么秘密。1949年的内战消停,却为香港带来前所未有的转机,自那之后,整个中国大陆都被所谓的铁幕主动或被动地包围了,只留下香港这么一个窗口可以与外界进行交流(香港和金门岛一样,是共产党牵制住西方和台湾的小抓手,这不能不说是毛、周等的政治大智慧),全中国的所有进出口都涌到了这个小小的地方,量天朝之物力,推香港之繁荣,这样的捧场下,香港能不成为明星吗?
与其说所谓香港奇迹,不如说是中国奇迹:中国奇迹般地和世界断绝了往来,香港就因此而奇迹般地获得了腾飞。其实,不光香港,包括台湾、乃至日本,不都是因为沾了中国奇迹般地自绝于国际的光吗?在同一起跑线的数亿人,突然弃权不跑了,剩下的几个选手,就算最笨的也能跑出好成绩。
到了邓大人在南海边画圈之后,醒过神来的中国,活力急剧增加,可窗口还是这么一个,香港以1100平方公里吐纳960万平方公里,以一对万,如此机遇,等于是财从天降,放哪哪发。英国人起初倒也没怎么好意思自我吹嘘,快到九七大限的时候,gentlemen的伪善劲上来了,开始贪天之功。
当年有刘晓波者说中国该再当三百年殖民地,他以为香港的繁华是靠当殖民地做出来的,怎么就不去看看大英帝国更多的别的殖民地呢,比如非洲。香港的发展,一是托毛主席的福,大陆关了门;二是托邓大人的福,大陆又开了门。一开一关,就是30年的机遇,日本不就是这30年发展起来的吗?
天上掉银子,但香港人珍惜这些机会了吗?没有。香港人不仅没有对此常怀凛凛之心,甚至还忘乎所以了。以闻声在海外多年生活的经验,香港人是华人中最不把自己当华人看的,比上海人在江浙人中时时展现的莫名的傲慢还要糟糕。(2000年台湾大选时,台湾政客叫嚷把导弹对准上海和香港,台湾就有网友建议千万别打上海,只打香港,因为香港的繁荣是虚假的,是政治对峙造成的,而且香港人也很少把自己当中国人,毁了香港,不伤大陆感情,两岸一样可以携手共建新中国。虽是戏言,却也是能反应一些民情。)
半个世纪来,中国大陆的奶水喂肥了香港,但香港拥有了什么呢?建成了什么呢?除了少数的像李嘉诚那样的企业家之外,满香港几乎都是投机者,几乎都是投机行为,和旧时代的上海相仿。言必称民主,行必曰市场的香港,居然会因为房价的正常下跌而全民起来逼迫政府抬市。一艘大船要沉没,最先跑到甲板上的就是仓鼠,从那一刻起,闻声就看到了香港沉没的征兆。九七后,几乎是谁做港督谁戆大,董大爷也好,曾小弟也罢,再才高八斗,奈何那些又要政府包投机获利又一边嚷嚷民主(当年没有民选港督时没听有人吭声)的大爷们?多亏咱们人民政府爱人民,要做个样板给世界看,还真去抬市护盘了,否则,哼哼,换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早让房价跌到南海里去吧,不正能维护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
香港人忙着投机、忙着移民、坐失良机之后,一觉醒来,天翻地覆,大陆开放得已是千“窗”百孔,自己的窗口不稀罕了,自己的特殊地位其实早不是那么回事了。大陆经济的急剧崛起,尤其是门户洞开的巨大速度,连台湾都痛感被“边陲化”,惶论投机为主的香港呢?用专业术语来说,造成香港困局的深层的原因,就是“坐商意识”被彻底粉碎。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所谓的港商,其主流群体是有“坐”无“商”,无非是“坐”在独特地缘政治所带来的独特地缘经济优势上,而从未真正“商”过,从未在平等的市场规则中与平等的市场参与者进行平等的市场竞争。已经成为历史的独特地缘政治优势,既是香港崛起的机会,也是香港沉没的原因:来钱容易,就忽视了内功的训练,更破坏了应有的谦卑、自省和危机感,其实也害了香港,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港人的不自知,连李敖都看不惯,说香港有些问题本来就是“挡不住的”,像九七回归后遇上金融风暴,假如不是北京出手救了香港,“当时股、汇市场亦毁灭了”,不要甚么事情都“赖”共产党(其实,所谓的香港民主派,无非是一群找借口推卸自己责任的小市民,这种人,上海也是一抓一大把,只不过香港人包装得更体面些,用了“民主”的外套而已,这简直就是对民主二字的亵渎)。
香港的这种大衰退,历史上也曾经在广州上演过。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广州作为唯一窗口的功能弱化,而长期的垄断性又令以所谓十三行为首的广州工商界几乎没有任何适应新的形势的能力,被迅速边陲化和边缘化。表面上看,当年的广州和现在的香港,都是因为全国开放范围的扩大和开放力度的增强,削弱了特殊的政治地缘和经济地缘优势,但本质上就是长期的特殊垄断,缺乏经济学所谓的鲶鱼效应,造成了经济内在活力的萎缩,尤其是竞争能力的萎缩。温室里呆久了,一下子到了广阔天地里,不仅难以大有作为,反而经不得风雨雷电。咱们用脚后跟想想就能理解,温室里释放出来的香港,怎么能拼得过长江三角洲尤其浙江那些从各种桎梏和石缝中挣扎出来的、带着满身伤痕和坚强意志的百战余生呢?
一艘本就偶然崛起的航船,满载着自大和肤浅,搁浅了、沉没了,这似乎根本就不令人奇怪。
至于香港为人欣赏的金融体制,一辄那根本就不是香港之功,而是西方完善的金融体制,全球发达国家莫不如此,假以时日和特殊倾斜政策,你或许也能把兰州或者银川打造成这么个金融中心;二是随着长三角的发展,这些最嗜血的金融资本不也都集聚到了上海了吗,假如你给上海也来个“一国两制”的政策倾斜,香港还有可能会继续维持什么金融中心的地位吗?
令人奇怪的是,现在上海居然有学者建议要走香港的道路。在闻声看来,那纯粹是扯淡,什么是香港道路?香港的发展其实根本就没有道路,或者说根本就不具备可复制性,因为彼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早就雨打风吹去了,上海没有任何特殊政策或特殊的地缘优势可以利用,所以,那种香港式的、买办式的、泡沫式的思路,都是对上海的戕害(房地产的发展就是最有力的证据,上海的房地产发展就是学习香港的短浅典型,结果发展至今,既抬高了商务成本,造成资金外逃(很多流入苏南),又严重影响民生,更是把政府本该更多花费在更基础、更扎实的产业哺育上的资源,都消耗在泡沫政绩上)。
香港沉没了,广东又如何呢?
香港的地缘政治优势主导下的经济繁荣,当年并没有惠泽广东,反而因为铁幕两边的咫尺天涯,更强烈地导致广东人的自卑和香港人的自大。而且为了政治的需要,广东几乎成了香港的后勤基地,经济上沦为附庸(据说,连省港的粤语口音也是有一定区别的,不知道现在维护粤语的网民们是要维护哪种口音)。到了邓大人南海画圈后,做了百来年殖民地的香港,终于可以到广东乃至中国“殖民”了。港资和侨资是第一轮对外开放的主力“外资“,广东也因此形成了对外依赖性强的经济特点。这种典型的三来一补经济,在推动广东经济起飞的同时,也限制了广东经济的想象力。
广东的崛起,关键不在于什么勤劳勇敢(中国人到处都是勤劳的),更大程度上和香港一样,托福于倾斜的政策。中央只开放了珠三角,而把税赋重地的长三角牢牢抓在手上求稳。邓公晚年检讨过自己未能先开发开放上海的失误,所以,八十多高龄了他还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南巡施压。待上海一开放,长三角更为深厚的历史、人文、经济积淀,迅速喷发,便开始将珠三角抛在身后。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对比,已经快成了烂斛的话题,却也常议常新。五年前,闻声服务于澳洲的一家金融公司,应邀考察了广东七市,一路都在听当地市长或书记在夸耀自己的优惠政策,最后闻声在省政府的座谈会上感慨,在上海、浙江跑的时候,怎么就没听到很多优惠政策,人家更看重的是金融体系、产业配套等基础条件,这是否就是广东和上海的差距呢?此外,一涉及省情,广东老爱说自己是侨乡,有多少多少侨胞,这本身没错,中国的侨乡中广东无疑是老大,但广东官方代表团出访时,基本只和乡谊侨团打交道,作为领风气之先的广东,怎么可以自甘和其他侨乡一样封闭呢,为什么老局限在四邑五邑的小圈圈中,不面向全球6000多万华人华侨呢?要知道,广东毕竟是中国的广东、世界的广东,不只是广东人的广东,但如自己先把自己限定了,那格局怎么能弘大呢?
无论是在产权改革还是民营经济活力上,广东都远远地落后于长三角地区,以至于经济有点早泄症状,举而不坚、坚而不久。到了二十一世纪,广东居然开始频繁上演因产权模糊而导致的大戏,把“顺德”这么个经济腾飞的代名词,几乎变成为产权陷阱的代名词。广东这些年的产权纠葛,其实就是讲求“红帽子”的所谓苏南模式在崩溃时的翻版,其水平之低、演出之俗,我们也可以从改革开放大后方的辽宁(比如华晨汽车)看到同一类曲目。苏南在经历了产权纠葛的磨砺后,干脆另辟道路,专注于以产业链培育(不只是什么优惠政策)为方式的外资引进,倒抢了广东和上海的很多饭碗。广东在改革的深层探索方面,尤其是在制度层面上,与浙江相比,几乎无所建树,广东人和他们的同乡兼师傅香港人一样:目光短浅,死于安乐!九十年代中期,因为常为南方报刊写稿,与广东和浙江的企业家有不少接触,闻声就深刻地体会到,浙江人比广东人更有忧患意识,一是浙江的基础并不好,真正是在一穷二白中起步的;二是浙江人,尤其是温州台州一带的,因地瘠民贫甚至吃不饱饭,天生有危机感。发展到现在,换成了广东人该有危机感了,但真有了吗?
闻声最近查资料,看到2002年一份很有意思的广东与浙江的对比,是广东省工商局提供的,第一项居然是“注册资本金总额和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户数”,这两项指标,广东“名列全国第一”,“浙江都比广东少了三至四成”。说实话,看到堂堂政府机关把这个数据拿出来比,闻声真的为广东脸红,作为中国特色的鸡肋般的注册资金游戏,难道作为行家的工商局还当真了?在随后的比较中,差距就显现出来了,“早在2000年,浙江民营企业的总产值便达到了 3562亿元,同期广东仅有浙江的3/4(2662亿元),到2001年,浙江民营企业总产值达4097亿,而广东不升反降至2440亿元。这一差距在 2002年上半年继续扩大,浙江民企上半年总产值为2186亿,广东为1394亿元,仅为浙江的63%。”至于国家级的驰名商标和省级著名商标方面,“广东民企再次远远落后于浙江民企”。
除了那些林林总总的经济分析之外,除了所谓的心胸格局之外,闻声觉得,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比较中,十分重要的文化差异在于:江南人数百年来在政治上均十分低调,令他们比广东人更静心地埋首经济。举个例子,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后来一直能维持改革先锋形象的玩意儿并不多,倒是不断地有文化卫星放出来,好象中宣部搬到了深圳似的,一会儿是“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会儿是“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当然说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但怎么就没见文化更有底蕴的上海和浙江出这些祥瑞和颂歌呢?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政府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放到了吟诗做赋上,别的地方当然就少了。
与广东乃至全国更多的别的地方不同,浙江经济是内在驱动的,资本是内在的,主要的或者说首先的需求也是内在的,这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出口导向”的广东模式有显著区别,有效避免了广东模式的技术未随资本进入、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度依赖(此已导致严重的民生问题)、本土企业发展空间受挤压等问题,并且有效地应对了国际市场的波动。浙江的政府,尤其是温州,会鼓励、帮助自己的企业带着资金、人才、产品、项目走出去,这样的“资本外流、企业外迁”,广东能做到不封堵、不设障就很难得了。据说,广东谈到台商从珠三角到长三角落户,一定要说成是“北扩”,不是“北移”。广东本地媒体为此感慨:“一字之差,彰显信心,显示对发展观、政绩观的不同理解。如果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看当前的经济总量,还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看经济发展后劲,看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看常住人口的平均GDP,那么,产业结构调整就不会这么难,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领导,为了片面追求本届政府的政绩,想尽办法留住一些按市场规律本应淘汰的企业,以保住任内的经济增速。” (粤浙经济的对比研究和探讨,广东近年也做了不少,不知道是否是曾担任过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的推动?)
中国在发展,市场因素取代地缘和血缘因素是历史趋势,海外华人,尤其香港人是最知道水暖的鸭子,当他们都已经放下了虚幻的自大开始认真学习国语时,广东是该用激情的口水与想象中的敌人争夺语言地位,还是应该放下身段做些别的什么呢?
在这样的大气候下,闻声却惊奇地看到2006年在广州居然发生所谓驱逐北方方言的讨论,两派口水仗掐得死去活来。无论对错,在闻声看来,都只说明一点:在粤语作为华语老大的地位正无可阻挡地衰退中,在包括香港、深圳和广州等“明珠”在内的珠三角正无可阻挡地失色的时候,广州网民与其说在捍卫语言,莫如说在捍卫一种正在消逝的老大的感觉。
这种老大的感觉,应该是香港人带动起来的。曾经一度在经济上遥遥领先的香港,随着中国的全面发展,以及相当一些香港人忘乎所以的政治盲动,正逐渐沉没在自大的洪流中,它所带来的旋涡和掀起的巨浪,令紧紧相邻、甚至相捆绑的广东,感觉到一阵阵下沉的寒意。
香港毕竟是在沉没,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香港的崛起本身,就只是一个偶然而已,正如一些更为激进的网友们所说,香港的成功只是建基于中国的苦难之上。虚伪的英国人总以为是自己创造了东方之珠的神话,而直到1949年风云突变之前,香港还是一个相当落后和混乱的乡下小城市而已,莫说上海,即令是广州,也不是它所能企及的。大英帝国管治殖民地的低下水平,早已不是什么秘密。1949年的内战消停,却为香港带来前所未有的转机,自那之后,整个中国大陆都被所谓的铁幕主动或被动地包围了,只留下香港这么一个窗口可以与外界进行交流(香港和金门岛一样,是共产党牵制住西方和台湾的小抓手,这不能不说是毛、周等的政治大智慧),全中国的所有进出口都涌到了这个小小的地方,量天朝之物力,推香港之繁荣,这样的捧场下,香港能不成为明星吗?
与其说所谓香港奇迹,不如说是中国奇迹:中国奇迹般地和世界断绝了往来,香港就因此而奇迹般地获得了腾飞。其实,不光香港,包括台湾、乃至日本,不都是因为沾了中国奇迹般地自绝于国际的光吗?在同一起跑线的数亿人,突然弃权不跑了,剩下的几个选手,就算最笨的也能跑出好成绩。
到了邓大人在南海边画圈之后,醒过神来的中国,活力急剧增加,可窗口还是这么一个,香港以1100平方公里吐纳960万平方公里,以一对万,如此机遇,等于是财从天降,放哪哪发。英国人起初倒也没怎么好意思自我吹嘘,快到九七大限的时候,gentlemen的伪善劲上来了,开始贪天之功。
当年有刘晓波者说中国该再当三百年殖民地,他以为香港的繁华是靠当殖民地做出来的,怎么就不去看看大英帝国更多的别的殖民地呢,比如非洲。香港的发展,一是托毛主席的福,大陆关了门;二是托邓大人的福,大陆又开了门。一开一关,就是30年的机遇,日本不就是这30年发展起来的吗?
天上掉银子,但香港人珍惜这些机会了吗?没有。香港人不仅没有对此常怀凛凛之心,甚至还忘乎所以了。以闻声在海外多年生活的经验,香港人是华人中最不把自己当华人看的,比上海人在江浙人中时时展现的莫名的傲慢还要糟糕。(2000年台湾大选时,台湾政客叫嚷把导弹对准上海和香港,台湾就有网友建议千万别打上海,只打香港,因为香港的繁荣是虚假的,是政治对峙造成的,而且香港人也很少把自己当中国人,毁了香港,不伤大陆感情,两岸一样可以携手共建新中国。虽是戏言,却也是能反应一些民情。)
半个世纪来,中国大陆的奶水喂肥了香港,但香港拥有了什么呢?建成了什么呢?除了少数的像李嘉诚那样的企业家之外,满香港几乎都是投机者,几乎都是投机行为,和旧时代的上海相仿。言必称民主,行必曰市场的香港,居然会因为房价的正常下跌而全民起来逼迫政府抬市。一艘大船要沉没,最先跑到甲板上的就是仓鼠,从那一刻起,闻声就看到了香港沉没的征兆。九七后,几乎是谁做港督谁戆大,董大爷也好,曾小弟也罢,再才高八斗,奈何那些又要政府包投机获利又一边嚷嚷民主(当年没有民选港督时没听有人吭声)的大爷们?多亏咱们人民政府爱人民,要做个样板给世界看,还真去抬市护盘了,否则,哼哼,换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早让房价跌到南海里去吧,不正能维护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
香港人忙着投机、忙着移民、坐失良机之后,一觉醒来,天翻地覆,大陆开放得已是千“窗”百孔,自己的窗口不稀罕了,自己的特殊地位其实早不是那么回事了。大陆经济的急剧崛起,尤其是门户洞开的巨大速度,连台湾都痛感被“边陲化”,惶论投机为主的香港呢?用专业术语来说,造成香港困局的深层的原因,就是“坐商意识”被彻底粉碎。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所谓的港商,其主流群体是有“坐”无“商”,无非是“坐”在独特地缘政治所带来的独特地缘经济优势上,而从未真正“商”过,从未在平等的市场规则中与平等的市场参与者进行平等的市场竞争。已经成为历史的独特地缘政治优势,既是香港崛起的机会,也是香港沉没的原因:来钱容易,就忽视了内功的训练,更破坏了应有的谦卑、自省和危机感,其实也害了香港,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港人的不自知,连李敖都看不惯,说香港有些问题本来就是“挡不住的”,像九七回归后遇上金融风暴,假如不是北京出手救了香港,“当时股、汇市场亦毁灭了”,不要甚么事情都“赖”共产党(其实,所谓的香港民主派,无非是一群找借口推卸自己责任的小市民,这种人,上海也是一抓一大把,只不过香港人包装得更体面些,用了“民主”的外套而已,这简直就是对民主二字的亵渎)。
香港的这种大衰退,历史上也曾经在广州上演过。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广州作为唯一窗口的功能弱化,而长期的垄断性又令以所谓十三行为首的广州工商界几乎没有任何适应新的形势的能力,被迅速边陲化和边缘化。表面上看,当年的广州和现在的香港,都是因为全国开放范围的扩大和开放力度的增强,削弱了特殊的政治地缘和经济地缘优势,但本质上就是长期的特殊垄断,缺乏经济学所谓的鲶鱼效应,造成了经济内在活力的萎缩,尤其是竞争能力的萎缩。温室里呆久了,一下子到了广阔天地里,不仅难以大有作为,反而经不得风雨雷电。咱们用脚后跟想想就能理解,温室里释放出来的香港,怎么能拼得过长江三角洲尤其浙江那些从各种桎梏和石缝中挣扎出来的、带着满身伤痕和坚强意志的百战余生呢?
一艘本就偶然崛起的航船,满载着自大和肤浅,搁浅了、沉没了,这似乎根本就不令人奇怪。
至于香港为人欣赏的金融体制,一辄那根本就不是香港之功,而是西方完善的金融体制,全球发达国家莫不如此,假以时日和特殊倾斜政策,你或许也能把兰州或者银川打造成这么个金融中心;二是随着长三角的发展,这些最嗜血的金融资本不也都集聚到了上海了吗,假如你给上海也来个“一国两制”的政策倾斜,香港还有可能会继续维持什么金融中心的地位吗?
令人奇怪的是,现在上海居然有学者建议要走香港的道路。在闻声看来,那纯粹是扯淡,什么是香港道路?香港的发展其实根本就没有道路,或者说根本就不具备可复制性,因为彼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早就雨打风吹去了,上海没有任何特殊政策或特殊的地缘优势可以利用,所以,那种香港式的、买办式的、泡沫式的思路,都是对上海的戕害(房地产的发展就是最有力的证据,上海的房地产发展就是学习香港的短浅典型,结果发展至今,既抬高了商务成本,造成资金外逃(很多流入苏南),又严重影响民生,更是把政府本该更多花费在更基础、更扎实的产业哺育上的资源,都消耗在泡沫政绩上)。
香港沉没了,广东又如何呢?
香港的地缘政治优势主导下的经济繁荣,当年并没有惠泽广东,反而因为铁幕两边的咫尺天涯,更强烈地导致广东人的自卑和香港人的自大。而且为了政治的需要,广东几乎成了香港的后勤基地,经济上沦为附庸(据说,连省港的粤语口音也是有一定区别的,不知道现在维护粤语的网民们是要维护哪种口音)。到了邓大人南海画圈后,做了百来年殖民地的香港,终于可以到广东乃至中国“殖民”了。港资和侨资是第一轮对外开放的主力“外资“,广东也因此形成了对外依赖性强的经济特点。这种典型的三来一补经济,在推动广东经济起飞的同时,也限制了广东经济的想象力。
广东的崛起,关键不在于什么勤劳勇敢(中国人到处都是勤劳的),更大程度上和香港一样,托福于倾斜的政策。中央只开放了珠三角,而把税赋重地的长三角牢牢抓在手上求稳。邓公晚年检讨过自己未能先开发开放上海的失误,所以,八十多高龄了他还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南巡施压。待上海一开放,长三角更为深厚的历史、人文、经济积淀,迅速喷发,便开始将珠三角抛在身后。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对比,已经快成了烂斛的话题,却也常议常新。五年前,闻声服务于澳洲的一家金融公司,应邀考察了广东七市,一路都在听当地市长或书记在夸耀自己的优惠政策,最后闻声在省政府的座谈会上感慨,在上海、浙江跑的时候,怎么就没听到很多优惠政策,人家更看重的是金融体系、产业配套等基础条件,这是否就是广东和上海的差距呢?此外,一涉及省情,广东老爱说自己是侨乡,有多少多少侨胞,这本身没错,中国的侨乡中广东无疑是老大,但广东官方代表团出访时,基本只和乡谊侨团打交道,作为领风气之先的广东,怎么可以自甘和其他侨乡一样封闭呢,为什么老局限在四邑五邑的小圈圈中,不面向全球6000多万华人华侨呢?要知道,广东毕竟是中国的广东、世界的广东,不只是广东人的广东,但如自己先把自己限定了,那格局怎么能弘大呢?
无论是在产权改革还是民营经济活力上,广东都远远地落后于长三角地区,以至于经济有点早泄症状,举而不坚、坚而不久。到了二十一世纪,广东居然开始频繁上演因产权模糊而导致的大戏,把“顺德”这么个经济腾飞的代名词,几乎变成为产权陷阱的代名词。广东这些年的产权纠葛,其实就是讲求“红帽子”的所谓苏南模式在崩溃时的翻版,其水平之低、演出之俗,我们也可以从改革开放大后方的辽宁(比如华晨汽车)看到同一类曲目。苏南在经历了产权纠葛的磨砺后,干脆另辟道路,专注于以产业链培育(不只是什么优惠政策)为方式的外资引进,倒抢了广东和上海的很多饭碗。广东在改革的深层探索方面,尤其是在制度层面上,与浙江相比,几乎无所建树,广东人和他们的同乡兼师傅香港人一样:目光短浅,死于安乐!九十年代中期,因为常为南方报刊写稿,与广东和浙江的企业家有不少接触,闻声就深刻地体会到,浙江人比广东人更有忧患意识,一是浙江的基础并不好,真正是在一穷二白中起步的;二是浙江人,尤其是温州台州一带的,因地瘠民贫甚至吃不饱饭,天生有危机感。发展到现在,换成了广东人该有危机感了,但真有了吗?
闻声最近查资料,看到2002年一份很有意思的广东与浙江的对比,是广东省工商局提供的,第一项居然是“注册资本金总额和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户数”,这两项指标,广东“名列全国第一”,“浙江都比广东少了三至四成”。说实话,看到堂堂政府机关把这个数据拿出来比,闻声真的为广东脸红,作为中国特色的鸡肋般的注册资金游戏,难道作为行家的工商局还当真了?在随后的比较中,差距就显现出来了,“早在2000年,浙江民营企业的总产值便达到了 3562亿元,同期广东仅有浙江的3/4(2662亿元),到2001年,浙江民营企业总产值达4097亿,而广东不升反降至2440亿元。这一差距在 2002年上半年继续扩大,浙江民企上半年总产值为2186亿,广东为1394亿元,仅为浙江的63%。”至于国家级的驰名商标和省级著名商标方面,“广东民企再次远远落后于浙江民企”。
除了那些林林总总的经济分析之外,除了所谓的心胸格局之外,闻声觉得,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比较中,十分重要的文化差异在于:江南人数百年来在政治上均十分低调,令他们比广东人更静心地埋首经济。举个例子,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后来一直能维持改革先锋形象的玩意儿并不多,倒是不断地有文化卫星放出来,好象中宣部搬到了深圳似的,一会儿是“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会儿是“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当然说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但怎么就没见文化更有底蕴的上海和浙江出这些祥瑞和颂歌呢?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政府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放到了吟诗做赋上,别的地方当然就少了。
与广东乃至全国更多的别的地方不同,浙江经济是内在驱动的,资本是内在的,主要的或者说首先的需求也是内在的,这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出口导向”的广东模式有显著区别,有效避免了广东模式的技术未随资本进入、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度依赖(此已导致严重的民生问题)、本土企业发展空间受挤压等问题,并且有效地应对了国际市场的波动。浙江的政府,尤其是温州,会鼓励、帮助自己的企业带着资金、人才、产品、项目走出去,这样的“资本外流、企业外迁”,广东能做到不封堵、不设障就很难得了。据说,广东谈到台商从珠三角到长三角落户,一定要说成是“北扩”,不是“北移”。广东本地媒体为此感慨:“一字之差,彰显信心,显示对发展观、政绩观的不同理解。如果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看当前的经济总量,还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看经济发展后劲,看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看常住人口的平均GDP,那么,产业结构调整就不会这么难,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领导,为了片面追求本届政府的政绩,想尽办法留住一些按市场规律本应淘汰的企业,以保住任内的经济增速。” (粤浙经济的对比研究和探讨,广东近年也做了不少,不知道是否是曾担任过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的推动?)
中国在发展,市场因素取代地缘和血缘因素是历史趋势,海外华人,尤其香港人是最知道水暖的鸭子,当他们都已经放下了虚幻的自大开始认真学习国语时,广东是该用激情的口水与想象中的敌人争夺语言地位,还是应该放下身段做些别的什么呢?
Labels: China
Saturday, February 03, 2007
中国应该鼓励中国人往海外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于出国移民,总是报有负面印象,从前那叫叛逃海外,现在开放了,也着重于宣传“海归”的回国报效才是爱国,暗示滞留国外的至少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完全是一种狭隘的误导。实际上,海外华人对于华夏祖国的帮助,对于中华文化的发扬,往往是有着国内华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全球所有的华人华侨统统回国报效了,那对于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和形象绝对是一大损失,而且还加重了国内的负担和矛盾,绝对的负面效应。
有人说:海外华人华侨有很多是热爱关心祖国的,而中国的一些人却是对中国的不满而移民海外的。我说这是正常的,所有的人口迁徙的原动力都是对现状不满,那些从外出打工到迁入大城市的外地人,都是更希望走出家乡,但是未必不热爱家乡。海外华人的祖先当年在明朝清廷政权的眼里,说不定也是欺师灭祖,叛变朝廷。但必竟是血浓于水,同是炎黄子孙,基于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血脉相连,远不是忠于某朝某代某皇某政权相提并论的。
当前,我们非但不应对海外华人有何岐视与误解,而且应该鼓励国人去海外发展。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但这些人口全部窝在国内,是中国的沉重负担,而它们的一部分在国外发展壮大,将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强大资源。就算是官方称道的钱学森回国,前提也是钱学森先出国。出国的人越多,产生钱学森现象比率也越大。就算它们不回来,我们也希望它们在所在国的商界、政界、军界、学术界努力发展,提升地位,弘扬中华文明,融入世界多元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全球影响力。现在有 “华裔美国兵”,但它们的上司是阿拉伯裔中东司令。我们以后要看到有华裔X国将军,华裔X国部长,华裔X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这个位置白人坐过,黑人坐过,华人也可以坐坐)在海外渗透方面,阿拉伯人远远走在了前面。因为其游牧民族的宗教的特殊性,阿拉伯人忠于部族和教派重于国家观念,使得其利用西方的多元化思潮和宽容政策,进行大量移民渗透远比中国华人做得成功,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就能左右和胁持所在国的一些政策。别看阿拉伯人内部打来杀去,但是一涉及到与异族异教的矛盾,全球各国的穆斯林都会趁势而起,成为不稳定因素,导致所在国不得不妥协和安抚。西方干涉巴尔干冲突的因素之一,就是对欧洲穆斯林势力进行讨好和安抚。对伊斯兰世界,西方作了一次免费的雇佣军,无本万利。虽然西方的目的落空因为巴以问题,有人说因为犹太人势力在美国很强大,它们控制了美国的经济,进而影响政治,这就可以看出海外同胞质量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海外犹太人,以色列的命运可能会有所变化,这是巴以在中东以外的第二条隐密战线。反观印尼华人的结局,人道灾难绝对比科索活严重多了,可是西方仅仅出于价值观予以同情和施加政治压力,与阿族穆斯林的待遇有天壤之别。谁会为了弱势的华裔而得罪阿拉伯裔?如果西方华人有足够影响力,北约对印尼华人同胞进行武力保护也不是不可能的。若是象美国犹太人社团一样地有上层影响力,说不定印尼华人也独立建个“以色列国”,将印尼巴子打成“巴勒斯坦”了。
有人担心中国培养的人才流失,去为外国服务了。我觉得这种担心是一种短视,没有哪个民族是在关门封闭中壮大的,也没有哪个国家是在开放交流中衰落的。比如中国有运动员在国外打球,有教练在国外执教,如果它们或弟子击败了中国队怎么办?我说这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更高境界。比如中国一向包揽乒乓球冠军,这是中国乒乓球水平的初级体现,就是不断地卫冕成功来证明自已,是世界运动的中国冠军。而代表一国水平的最高境界则是,冠军任何国家都有机会当,但是金牌得主必须是中国人。也就是说,任何国家想要拿冠军,都必须让中国人来主导其国内乒乓球产业,首先要承认中国在这个领域内当仁不让的领导地位,然后才有资格来参与这个游戏。让它们来争当这个中国运动里的世界冠军,如此其它国家除了有机会当冠军以外,基本上失去了挑战中国地位的机会。相似的例子就是联想收购IBM,是中国IT业的壮大,但未必是美国电脑业的损失。在PC领域美国公司不论在产量和销量上都不占优势,但是任何国家任何公司出品的PC电脑都必须采用美国的核心标准和核心技术才能获得市场成功。
如果外国与中国发生冲突,它们(指海外华人)站在哪一边?这对于海外华人来说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事实上这将使它们处境尴尬,所以我相信海外华人是极不愿意看到这一步的,它们会尽其所能地避免这一境况的发生,难道这不也是中国的一种资源吗!当然若事实上发生了,我说该咋办咋办,它们既不是挑起者,也不决定结果,没有必要冲它们发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恩怨,两个中国人可以发生冲突,跟国内华人发生恩怨最多的,还是国内华人。甚至于还有内战,但是内战的结果或有改朝换代的,却不会让中华民族因此亡国绝种,因为胜利者还是中国人。即便是两个华人国家,也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这并不意味其中一方的华人的衰落就可以避免冲突,而是转变为华族与异族的冲突。所以不要质问海外华人的立场,这帮不了中国的忙。但是海外华人势力的扩展,本身就是帮中华民族的忙。
有人说:海外华人华侨有很多是热爱关心祖国的,而中国的一些人却是对中国的不满而移民海外的。我说这是正常的,所有的人口迁徙的原动力都是对现状不满,那些从外出打工到迁入大城市的外地人,都是更希望走出家乡,但是未必不热爱家乡。海外华人的祖先当年在明朝清廷政权的眼里,说不定也是欺师灭祖,叛变朝廷。但必竟是血浓于水,同是炎黄子孙,基于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血脉相连,远不是忠于某朝某代某皇某政权相提并论的。
当前,我们非但不应对海外华人有何岐视与误解,而且应该鼓励国人去海外发展。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但这些人口全部窝在国内,是中国的沉重负担,而它们的一部分在国外发展壮大,将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强大资源。就算是官方称道的钱学森回国,前提也是钱学森先出国。出国的人越多,产生钱学森现象比率也越大。就算它们不回来,我们也希望它们在所在国的商界、政界、军界、学术界努力发展,提升地位,弘扬中华文明,融入世界多元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全球影响力。现在有 “华裔美国兵”,但它们的上司是阿拉伯裔中东司令。我们以后要看到有华裔X国将军,华裔X国部长,华裔X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这个位置白人坐过,黑人坐过,华人也可以坐坐)在海外渗透方面,阿拉伯人远远走在了前面。因为其游牧民族的宗教的特殊性,阿拉伯人忠于部族和教派重于国家观念,使得其利用西方的多元化思潮和宽容政策,进行大量移民渗透远比中国华人做得成功,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就能左右和胁持所在国的一些政策。别看阿拉伯人内部打来杀去,但是一涉及到与异族异教的矛盾,全球各国的穆斯林都会趁势而起,成为不稳定因素,导致所在国不得不妥协和安抚。西方干涉巴尔干冲突的因素之一,就是对欧洲穆斯林势力进行讨好和安抚。对伊斯兰世界,西方作了一次免费的雇佣军,无本万利。虽然西方的目的落空因为巴以问题,有人说因为犹太人势力在美国很强大,它们控制了美国的经济,进而影响政治,这就可以看出海外同胞质量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海外犹太人,以色列的命运可能会有所变化,这是巴以在中东以外的第二条隐密战线。反观印尼华人的结局,人道灾难绝对比科索活严重多了,可是西方仅仅出于价值观予以同情和施加政治压力,与阿族穆斯林的待遇有天壤之别。谁会为了弱势的华裔而得罪阿拉伯裔?如果西方华人有足够影响力,北约对印尼华人同胞进行武力保护也不是不可能的。若是象美国犹太人社团一样地有上层影响力,说不定印尼华人也独立建个“以色列国”,将印尼巴子打成“巴勒斯坦”了。
有人担心中国培养的人才流失,去为外国服务了。我觉得这种担心是一种短视,没有哪个民族是在关门封闭中壮大的,也没有哪个国家是在开放交流中衰落的。比如中国有运动员在国外打球,有教练在国外执教,如果它们或弟子击败了中国队怎么办?我说这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更高境界。比如中国一向包揽乒乓球冠军,这是中国乒乓球水平的初级体现,就是不断地卫冕成功来证明自已,是世界运动的中国冠军。而代表一国水平的最高境界则是,冠军任何国家都有机会当,但是金牌得主必须是中国人。也就是说,任何国家想要拿冠军,都必须让中国人来主导其国内乒乓球产业,首先要承认中国在这个领域内当仁不让的领导地位,然后才有资格来参与这个游戏。让它们来争当这个中国运动里的世界冠军,如此其它国家除了有机会当冠军以外,基本上失去了挑战中国地位的机会。相似的例子就是联想收购IBM,是中国IT业的壮大,但未必是美国电脑业的损失。在PC领域美国公司不论在产量和销量上都不占优势,但是任何国家任何公司出品的PC电脑都必须采用美国的核心标准和核心技术才能获得市场成功。
如果外国与中国发生冲突,它们(指海外华人)站在哪一边?这对于海外华人来说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事实上这将使它们处境尴尬,所以我相信海外华人是极不愿意看到这一步的,它们会尽其所能地避免这一境况的发生,难道这不也是中国的一种资源吗!当然若事实上发生了,我说该咋办咋办,它们既不是挑起者,也不决定结果,没有必要冲它们发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恩怨,两个中国人可以发生冲突,跟国内华人发生恩怨最多的,还是国内华人。甚至于还有内战,但是内战的结果或有改朝换代的,却不会让中华民族因此亡国绝种,因为胜利者还是中国人。即便是两个华人国家,也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这并不意味其中一方的华人的衰落就可以避免冲突,而是转变为华族与异族的冲突。所以不要质问海外华人的立场,这帮不了中国的忙。但是海外华人势力的扩展,本身就是帮中华民族的忙。
Labels: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