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9, 2006

美国否认心态的启示

林沛理/布殊的外交政策是宗教式的偏执、不承认真相,也对台湾的否认心态带来启示。
林沛理,美国纽约Syracuse University香港中心客座教授,着有评论集《影像的逻辑与思维──从张国荣的生与死到张艺谋的真与假》(次文化堂出版)

 ----------------------

美国是全球民主国家以及追求民主人士的一面镜子。它的成败得失、进行的实验、实施的制度、累积的经验,以至所犯的错误,都有巨大的示范作用和教育意义,值得所有关心民主的人细心咀嚼。

最近,《华盛顿邮报》助理总编辑、以揭发水门案一举成名的美国资深记者鲍布.伍华德(Bob Woodward)在他的新书《否认之邦》(State of Denial,又译《鸵鸟心态》)中,批评布殊政府罔顾事实和独行独断,并指白宫幕僚长、第一夫人、老布殊、国防部长与国务卿各怀鬼胎,对入侵伊拉克的意见严重分歧。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State of Denial」是一种拒绝承认现实、拒绝相信真相的心理状态。布殊政府自「九一一」事件以来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人类这种不自觉的防御机制的不断运作。当一个政府的外交政策证实无效,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时,理性的执政者会承认政策建基于错误的假设。他们会重新考虑他们的假设,继而修改政策。这是从维根思坦(Ludwig Wittgenstein)到波普尔(Karl Popper)到纪登斯(Anthony Giddens),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倡导的理性主义。

可是布殊政府近五年来推行的外交政策却完全偏离了理性的轨道。我们甚至可以说,布殊政府在过去五年来所试图实践的,并非任何合乎逻辑、在理性上站得住脚(rationally defensible)的理论或策略。当然,布殊政府外交政策的节节败退跟它在战略上的估计错误和惯性思维(intellectual inertia)有关;但它的一套世界观有太浓烈、深刻的妄想(delusional)和偏执狂(paranoid)色彩,只能够从宗教的角度加以解释。

我的看法是,布殊政府的外交政策并非是与外在世界的理性接触,而是一种建基于宗教教义和信念的传教任务(faith-based mission)。很多评论早已指出,布殊政府外交政策体现的不是美国的传统价值,而是基督教原教旨主义(Christian fundamentalism)的信念。所以它动辄用神学的角度来审视国际的冲突,布殊本人更喜欢称被美国视为敌对的国家为「邪恶轴心」,而美国发动的侵略和战争则是「替天行道」(fulfilling God's will)。

当然,列根(里根、雷根)时代美国已惯于将敌人妖魔化为邪恶之国。但布殊与列根不同:列根明知美国总统是一个「角色扮演」,于是他用尽毕生的演技去演好这个角色。然而当布殊自称与上帝有直接的沟通,或者诉诸上帝的全知全能去为他的政策辩护的时候,他不是在演戏,而是在做一种宗教式的见证。布殊的外交政策有一种来自极度狭窄视野的清晰图像(clarity of vision)、一种疯子式的永不妥协(intransigence)和一种传教士独有的自以为是(self-righteousness),并不是偶然的。

正因为布殊政府的外交政策建基于宗教教义和信念,而宗教教义和信念并不会因为相反的证据的出现而被推翻。在这个意义上,布殊政府的世界观是神话多于是解释性的理论(explanatory theory)。它追求的不是事实和真相,而是意思和含义。

最应该从美国的例子中汲取教训的是台湾。原教旨主义的疯狂,不管是宗教的还是文化的,可以释放无坚不摧的毁灭性力量。如果基督教原教旨主义是美国近年来所闯的祸的真正根源,那么文化原教旨主义(cultural fundamentalism)无疑是台湾乱象的罪魁祸首。如果布殊统治下的美国堪称「否认之邦」,从「三一九」子弹案丑闻到现在的扁贪腐弊案,民进党、陈水扁和挺扁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直在拒绝承认事实、拒绝相信真相?

同样重要的是,数以百万计的台湾民众不眠不休地投入反贪倒扁运动,以为陈水扁下台就是台湾的新生;而不肯面对一个事实、甚至考虑一个可能性,那就是台湾的政治体(body politic)出了问题或者感染了病毒,使它失去了选贤任能和对付贪腐的防卫能力。于是,挺扁的与反扁的群体各自处于他们的「否认状态」之中自说自话。这不仅是台湾人的悲剧,也是民主制度的一次重创。

Labels: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