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2, 2005

中国人群体心理畸变:幸灾乐祸折射的不仅是冷漠

在南方某城市,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班,该考数学了,同学们忽然发现,班里数学成绩最棒的那个女孩子没来考试,同学们正奇怪,老师说她的爷爷去世了,她请假了。同学们听后立时一片欢呼声,说她数学之所以考第一,因为她爷爷是个数学教授,我们没办法超过她,现在她爷爷可死了,我们可以超过她了,小孩们兴奋得又是敲桌子又是跺脚……

  孩子的“兴奋”,可能让你感到一种冷漠,人家爷爷死了,他们居然一片欢呼、满脸兴奋;可能让你感觉到了一种后怕,当一个人对分数的追求超越了对生命的敬畏,还有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他做不出来?可能还让你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相当多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

  孩子的“兴奋”,倒让我读出来的是一种不加掩饰的自然、一种源自内心的“真实”。孩子毕竟是孩子,童言无忌,即使在沉重的学业压力面前。想想成年人的“幸灾乐祸”,那要含蓄多了,他们可能会在心里偷着乐,却装模作样地一掬同情泪。

  不过,孩子们也兴奋得太早了。那个数学教授的孙女即使不考第一了,班上不还是要产生新的第一吗?数学考第一了,语文、英语呢?身边的竞争对手“赶尽杀绝”了,周边的、天边的竞争对手依然存在,只要有考试,只要有录取率,只要有分数线……只要你一息尚存,你的生活里就永远有有形或无形的对手,就有挑战或威胁!然而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却在尽心尽力为孩子营造“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氛围,以致孩子们走出家庭的港湾之后,面对现实的挑战和威胁时,不能不有些手忙脚乱!以致他们开始寄希望于别人的失误、失常、失势而胜出。

  这是可笑的,也是可怕的。因为,升学毕竟是要考试的,考试毕竟要优胜劣汰,名牌学校、热门专业毕竟相对较少,假如孩子们都想拿第一,总想考名牌、上热门,一心想找“高收入、高福利、高保障”的工作,社会将承受怎样的压力?他们又将面临着怎样的心理压力?落后就要挨打,而过分的落后焦虑却可能更让人受累,于个人健康成长无益,于社会和谐发展无益。事实上,成人世界的复杂,往往多半来自“我”们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而不是学习、工作、生活本身的压力。“她爷爷可死了!”———孩子们“幸灾乐祸”的另类表达,据说让老师感到有如见到狼群一样毛骨悚然。其实,我们应当感到可怕的不是孩子们错位的“兴奋”,也不是“兴奋”表情背后的学业压力,因为压力就像地心引力之于人一样,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他无法逃避压力的作用,他只能选择如何应对压力、化解压力。那么,在学业竞争、就业竞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心理上有准备了吗?我们教会他们如何直面压力了吗?

  我儿子上学期期中考试时,荣列班级榜首,老师让他介绍“治学经验”,儿子兴奋不已,一五一十和盘托出。期末考试前夕,爱人试探着问他有没有信心再拿第一,儿子说着说着哭出声来:“我都把经验介绍给他们了,他们却没有介绍经验给我,我肯定考不过他们了!”面对哭泣的儿子,我安慰说,考过考不过别人没问题,只要自己尽力了;一次考过、考不过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回过头来,我发觉越解释其实自己越糊涂:这不还是要孩子考过别人吗?只不过是下一次、下N次!

  父母的反复暗示,师长的循循善诱,这更是孩子们成长中不能承受的重、不能拒绝的重、不能逃避的重。这种压力轻则会压垮他们的身心,久则可能扭曲、摧残他们的人格!

  孩子们已经用哭声和笑声向成人世界发出了求教的信号。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